隨著我國《汽車産業發展政策》中有關進口管理部分條款修改,自2005年開始實施的《構成整車特徵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今年9月1日起不再執行。
然而,汽車産業政策牽一髮而動全身。“進口零部件的價格總和達到該車型整車價格的60%及以上的構成整車特徵,將按整車稅率徵收進口關稅”這一規定,歷時4年多,經歷一立一廢,又會使中國汽車行業出現怎樣的波瀾?
新規定對汽車業大局影響有限
2005年4月1日,由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五部委聯合發佈了《構成整車特徵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該《辦法》規定:“進口零部件的價格總和達到該車型整車價格的60%及以上的構成整車特徵,將按整車稅率徵收進口關稅。”
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的承諾,自2005年1月1日起,進口車關稅統一下調到30%,零部件關稅降至13%;到2006年7月1日,進口整車和零部件關稅最終降至25%和10%。
而這一規定的出臺,正是為了規範當時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進口秩序,遏制不正當競爭。當時,由於我國取消進口汽車配額管理,少數企業試圖“鑽空子”,通過化整為零、分散進口等方式,以零部件報關進口,在國內組裝成整車出售,以逃避整車關稅。
在歐盟、美國聯手向WTO起訴後,WTO于2008年12月終審裁定中國有關汽車零部件進口措施違反了規定。本次中國修改有關條款也被認為是對WTO去年裁決的回應。
事實上,《辦法》實施近五年時間成績明顯,抑制了部分跨國企業進口“化整為零”的避稅行為,也使得汽車國産化率顯著提高。一朝取消,中國汽車業將何去何從?
“取消‘整車特徵’規定之後,目前在國內受到實際影響的汽車比例極小,不可能造成車業‘潰堤’。”汽車分析師鐘師指出,目前只有少數高級車採取進口成套散件在國內組裝的模式,佔國産汽車産銷總量不到1%。
鐘師分析,現在國內汽車企業的國産化率普遍已經到70%左右,早就過了40%的標準。因此新規定執行後僅有極少數國內生産的豪華車受益,總體沒有明顯影響。
車業本土化趨勢不可逆轉
令人擔憂的是,《辦法》取消後,一些高檔品牌在新車型的導入上可能會通過散件組裝方式加快引進速度,將汽車零部件製造業向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一方面可能影響我國汽車工業生産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能因“關稅利好”對國內汽車消費市場産生新的衝擊波。
對此,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秘書長滕伯樂認為,“整車特徵”政策取消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對國內車業、車市的影響不大。
“中國汽車市場早已告別了饑渴時代和暴利時代。”滕伯樂分析説,對於汽車零部件製造業技術轉移的擔憂在情理之中,不過國人更應該看到,近幾年來國內車企大力提高國産化率,本土化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而隨著國內汽車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豐富多元,越來越理性,“整車特徵”規定取消給一些進口車帶來的“關稅利好”,難以撼動整個車市的格局。
據國際知名汽車市場研究機構J.D.Power近期發佈的報告,中國汽車消費者正在變得越來越“精明”和“貨比三家”,他們至少可以選擇90個品牌的400余種車型。事實上,隨著中國汽車市場日益成熟,國際車商引入新産品的“風險”也在增大,不少海外新車型由於不合國人口味而在中國“翻船”。
汽車專家賈新光認為,中國汽車企業國産化率近年來大幅提高,堪稱是車市應對零部件進口政策變化的“定海神針”。據悉,目前在中國上市銷售的合資企業的汽車,國産化率普遍達到70%以上。
數據還顯示,2005年國內以全散件形式進口組裝汽車為42萬多輛,2006年這個數字就下降到33萬多輛,到2007年則更進一步下降到了11萬多輛,國內以全散件形式進口組裝汽車在國內汽車銷量中的比重更是一路下滑。
賈新光認為,“規定廢除後,國內車市不會受到大的影響。不過,針對汽車零部件製造業有可能産生技術轉移的問題,未來還需要有關部門加強長效管理措施,通過日常管理,規範汽車生産過程”。
前景無限好,車業當自強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全球主要汽車市場銷量衰退,只有中國市場一枝獨秀,今年一季度起更是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創造了連續月銷量過百萬輛的歷史紀錄。這足以顯示,經過數年高速成長的中國車市,正在變得“底氣十足”,不會為一點小風浪所撼動。
汽車業內人士指出,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快速成長,開始出現能夠“叫板”國際巨頭的“新勢力”。國際金融危機過後,全球車業需重新洗牌之時,我國自主品牌高調競購國際大牌,無疑折射出我國車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
“應該説《辦法》實施是産業特定歷史階段的選擇,而現在取消也是車業進一步開放的表徵,目前中國車市面臨很大的機遇,當務之急是要提升自身競爭力。”滕伯樂説。
汽車業內專家饒達認為,雖然“整車特徵”規定4年多經歷了一立、一廢的過程,但它已經發揮了歷史作用,因為國內車市正是在此期間實現了“本土化、國産化”的實質飛躍,眼下即使廢除了這一規定,“車企也不會再走回頭路”。
饒達指出,國際車廠現在對中國市場都表現出空前的關注,必須加大對中國的投入,搶佔中國市場,而本土化採購也已經成為他們的最優選擇,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車市前景無限好,中國車企當自強。”滕伯樂相當樂觀地指出,對於中國車企而言,最大的挑戰不是政策變化,而是如何應對在中國市場“起舞”的外資企業的競爭,“練好內功,提高競爭力和技術水平才是硬道理,尤其是關鍵零部件和整車的核心技術,是必須啃的硬骨頭”。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