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上午,甘肅敦煌七里鎮,鑼鼓聲、鞭炮聲和機器轟鳴混雜,劃破沉寂多年的沙漠上空,中國首個光伏發電特許權示範項目——敦煌10兆瓦並網光伏發電場項目破土動工。以此為起點,中國長期發展滯緩的光伏發電市場正式啟動。
光伏發電市場的發展在正式啟動之際就已經進入高潮。僅本報接觸的幾家公司中,目前他們基本落實的發電項目産能,已經是政策規劃2010年全國産能的13倍,2020年全國規劃産能的2.2倍。
西部廣袤荒漠,正成為光伏發電投資商的新樂園。以建設規模龐大的光伏電站為名,他們甚至爭相圈下相當於中等城市面積的巨幅土地。這些土地大多無償劃撥,只是電價政策至今未出,擬建的絕大部分項目仍未開工。
不過,光伏發電投資商的熱忱,並未能阻擋其上遊陷入新一輪宏觀調控的風暴中心。8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稱,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産業出現重復建設傾向,要重點加強包括多晶硅在內的諸行業發展的指導。
此時,光伏發電大面積的“圈而不發”已陷入“口水仗”:這是否會催生行業泡沫,這是會強化壟斷,還是只是新興行業發展初期的暫時現象,抑或劍指融資的“釣魚工程”?
圈地
按照目前的圈地速度,中國日照資源豐富且交通便利、臨近水源、並網方便的優質地區,將像幾年前的風電那樣,很快被“瓜分”完畢,而且大部分都被國企佔領。
8月28日開工的敦煌項目,也是中廣核太陽能公司、比利時羿飛(Enfinity)公司聯手開拓中國光伏發電市場的起點。6月底,上述兩家公司剛剛聯手以1.09元/度的上網電價,贏得了這個項目。
他們計劃在建設10兆瓦特許權項目的基礎上,在這片戈壁上開發5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這將是甘肅省敦煌市七里鎮周邊50平方公里的沙漠,相當於一個中等城市面積的土地。
日前,這兩家公司與敦煌市政府簽訂了框架協議,初步確定以國有土地無償劃撥的方式獲得上述土地的使用權。羿飛公司大中國區執行副總裁張楨稱,這些地區以前只能看到“大漠孤煙”,建成光伏發電場後,像“向日葵”一樣隨處可見的太陽能電池板,將成為荒漠中的新風景。
以這一項目為標誌,中國光伏發電迅速形成“跑馬圈地”的熱潮。大唐、華能、國電、華電、中電投、中廣核、中國節能等電力央企為代表的國有企業,正在成為這一輪光伏熱潮中的主導力量。他們像5年前搶佔風力資源豐富地區那樣,又一次在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日照條件較好的地區大舉擴張,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了計劃建設光伏電站的大片土地。
中國最大的風電企業——國電集團旗下的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又開始了在光伏發電領域的領跑。今年以來,該公司已在青海、內蒙古等地簽訂了總計裝機容量1050兆瓦的7個光伏發電項目,規劃用地數十平方公里。
龍源電力一位高層透露,在土地使用上,公司傾向於以比較低的價格獲得土地産權,而無償劃撥的方式僅能拿到使用權,無法獲得資産增值,在公司上市、項目轉讓時也可能會遇到法律方面的障礙。
中廣核能源和羿飛公司初期計劃聯合開發的10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如今已基本落實。除敦煌外,在甘肅酒泉、內蒙古正藍旗等地,兩公司組成的聯合體都已與當地政府達成建設光伏發電場的框架協議。在土地方面,基本都是以“零地價”的方式獲得了土地使用權。
西部地區的地方國企,是逐鹿光伏發電市場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甘肅省政府下屬的甘肅省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已經在武威市豐樂鎮空星墩灘一片24平方公里的戈壁灘上,開始建設4000噸/年的多晶硅項目,裝機容量1000兆瓦的光伏電站項目,以及10兆瓦的光熱項目。在酒泉、張掖、嘉峪關三地,該公司還在規劃建設各100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
一些民營光伏電池製造企業出於延伸産業鏈和推廣使用自己産品的考慮,也已開始大舉圈地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無錫尚德日前與陜西省、青海省、寧夏石嘴山市和四川省攀枝花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擬建設總裝機容量達1800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總投資約300億元。該公司沒有披露項目涉及的土地情況,但業內人士估算,如果上述規劃項目全部建成,尚德總計使用的土地面積將超過50平方公里。
相關人士稱,按照目前的圈地速度,中國日照資源豐富且交通便利、臨近水源、並網方便的優質地區,將像幾年前的風電那樣,很快被“瓜分”完畢,而且大部分都被國企佔領。
不過,一位外資發電企業的高層認為,中國適合建設光伏電站的沙漠戈壁很多,目前遠沒有圈完,也不會圈完。
虛實
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稱,一些企業將圈來的錢轉化為不動産,形成“釣魚工程”。
光伏電站的盈利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光照資源。相同的技術設備,在光照條件好的地區能獲得更好的日照小時和日照強度,發出更多的電量,進而獲得更高的收入。
基於這一原則,投資商目前圈地的重點都是年日照時間在3000小時以上的地區,主要集中在青海、寧夏、甘肅、新疆等西部省份。這些地區有大量的沙漠戈壁,多年來一直無法開發利用,但由於光伏發電技術的成熟和成本下降,其適於建設大規模光伏電站的特點開始顯現,致力於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的地方政府,也發現了“變廢為寶”的新機會。
投資商搶佔優質資源的強烈願望,和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迫切心情形成合力,推動著原本人跡罕至的荒漠迅速成為企業爭搶的熱土。
敦煌市發改委一位官員稱,敦煌地區資源豐富,地域面積廣闊,光照條件好。“我們急切地盼望加快敦煌光伏電站的建設,希望有更多的企業來投資開發。”他説。
一家電力央企的內部人士稱,地方政府樂見多家企業前來圈地建設光伏電站,這樣能拉動地方經濟更快發展,也能利用企業之間的競爭,讓當地獲得更多收益。
大部分開發商希望能以國有土地無償劃撥的方式,低成本獲得建設光伏電站所需的土地。在他們看來,如果通過徵地的方式拿地,不僅費時費力,還會大幅提高建設成本,在當前的電價水平下,成本高企的光伏發電很難産生理想的投資收益。
甘肅省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最近正在和當地政府協商辦理武威市24平方公里戈壁灘的用地手續。該公司一位人士表示,如果以每平方米14元的價格徵地,則僅土地費用就超過3億元,項目很難盈利。
地方政府的著眼點則在於光伏電站建設産生的長期收益,以及對當地設備製造業産生的拉動,後者對地方稅收和就業的帶動作用更為明顯。對於建設光伏電站的土地,基本都是很難有其他利用價值的戈壁荒灘,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地方政府願意採用無償劃撥的方式,幫助企業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土地使用權。
目前來看,去年下半年以來各地上演的光伏圈地熱潮,還沒有給投資商和地方政府帶來現實收益,已經簽約的絕大部分項目仍處於前期準備階段,規劃使用的土地基本都未完成正式的劃轉手續。
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稱,由於光伏發電的電價政策尚不明朗,絕大部分項目的上網電價沒有確定,因為擔心收益水平具有不確定性,投資商不願貿然開工建設。
而且即便開工建設,開發商也會分期開發,其佔用的土地全部建成光伏電站,通常需要至少5年的時間。
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稱,“圈而不發”的虛假繁榮,已經使光伏發電領域出現了泡沫。這種圈地,很大程度上是一些企業將圈來的錢轉化為不動産,形成“釣魚工程”,以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的名義圈到更多的資金。這些行為對於拉動經濟、促進就業和推動行業發展,都沒有産生實際作用。
“很多企業是在圈地和圈錢,而不是為了發電。”潘家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