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3日電 最新出版的《中國人大》雜誌刊登該刊記者對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的專訪文章《一攬子計劃實施的回望與前瞻》。尹中卿副主任委員在接受採訪時説,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做好“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
尹中卿表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們要更加重視經濟發展而不僅僅是經濟增長。即使講“保增長”,我們追求的也應該是重質量、有效益的總量擴張,是又好又快的增長。“保增長”也要有保有壓,減少過剩産能、淘汰落後産能、壓縮高消耗高污染産能,促進經濟協調健康增長。“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是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保增長”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只有讓人民群眾不斷共享發展成果,經濟增長才有持久的動力。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都暴露出來了。在危機面前,要化“危”為“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我認為在具體政策選擇上,要科學做加法、勇於做減法、善於做乘法、敢於做除法,把加法與減法結合起來,把乘法與除法結合起來,做好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
他認為,第一,科學做加法,就是更加注重科學地保增長,通過擴內需、穩出口、增就業,實現重質量有效益的總量擴張,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一要促進內需較快增長。繼續落實好已出臺的刺激消費政策,大力擴大消費需求。進一步優化政府投資結構,加大對消費、民生、企業技改等領域的投資力度,有效帶動民間投資增長。繼續發揮好投資對拉動經濟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主要依靠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格局。二要努力穩定出口。擴大人民幣出口信貸支持出口,將我國具有出口競爭優勢的産品作為出口信貸重點支持領域,解決國外買方支付進口商品資金需要。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三要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把刺激經濟增長與有效增加就業結合起來,把政府擴大就業與支持群眾自主創業結合起來,千方百計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等就業吸納能力較強的行業,全面落實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措施,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建好鄉鎮、村和街道、社區的公共就業服務工作平臺。著力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困難群體的就業工作,讓群眾就業有門、創業有路,生活有來源、致富有奔頭。
第二,勇於做減法,就是更加注重推進結構調整、節能降耗減排,保證經濟增長上層次、有後勁、可持續。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們要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與調整結構有機結合起來,認真貫徹落實十大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使經濟回升建立在結構優化的基礎之上。一要減少過剩産能。加快推進鋼鐵、汽車、電力、紡織、輕工等行業的兼併重組,在“去庫存化”的基礎上“去産能化”,堅決控制盲目重復建設,切實杜絕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二要淘汰落後産能。加快推進企業兼併重組,促進産業優化升級,切實轉變增長方式,使經濟增長上層次、有後勁、可持續。三要壓縮高消耗高污染産能。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産能過剩行業企業,抓好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第三,善於做乘法,就是更加注重技術改造、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努力提高産業技術水平、裝備水平,不斷改革阻礙經濟增長的體制機制,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一要加強傳統産業技術改造。大力支持推進傳統産業和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建立固定資産更新補貼計劃,增加技術改造貼息貸款,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二要加快科技創新。積極順應全球新一輪産業革命的方向和潮流,加大對新技術研發的補貼力度,大力支持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努力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制定新行業戰略規劃,開放新産業進入門檻,加強新産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培育一批發展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的新興産業。切實支持和發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第三代移動通訊、生物技術等新經濟增長點,促進文化、旅遊、社區服務等第三産業的發展。三要深化改革。切實推進資源産品價格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國有大型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鐵路、電力、鹽業等行業改革,通過改革破解難題,不斷創新有利於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體制機制,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與活力。
第四,敢於做除法,就是更加注重國民收入分配、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切實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一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要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讓更多的群眾擁有財産性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應更加注重公平,把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更加合理地分配到群眾手中。不斷提高扶貧標準,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使全體社會成員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二要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生産力佈局逐步向中西部地區傾斜,積極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努力拓展經濟發展的新空間。始終重視並做好“三農”工作,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綜合生産能力建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三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儘快出臺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辦法,做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健全城鄉社會救助制度,編織起社會保障的“安全網”。
相關鏈結:
責編:韓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