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目前人們對待自身養老問題的最新看法,以及對於保險年金産品的認識程度,信誠人壽近日在京發佈了《2009年居民養老規劃調查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多數被調查者對“老齡化社會”這一名詞已不再陌生;但需要引起關注的是,27%的人認為“應該在31-40歲之前”開始為退休生活做準備,但真正能夠付諸行動的人卻不多。調查數據顯示,超過67%的被調查者表示,“考慮過,但還沒有做準備”和“完全沒有考慮過做什麼準備”。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是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1.3億,佔總人口的10%以上。我國已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有數據顯示,未來20年,老齡人口的年均增速將超3%;到2050年,中國的老齡人口總量將超4億,老齡化水平將超30%。同時,我國人口的預期壽命也在不斷地延長:未來20年,我國人口平均壽命將接近80歲;到2050年更將達到85歲。那麼,當我們逐漸衰老,面對身體機能的退化和病變,以及各种醫療保健的高額開支時,我們拿什麼來養老?
44%受訪者認為,家庭退休金月需4000至8000元
《報告》顯示,44%的受訪者認為,“每個月家庭需要獲得4000至8000元的退休金”,才能保證目前的生活水平。保險專業人士指出,如果僅靠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提供的養老金,幾乎不可能保證生活水準。
“以前人們的退休金是按照退休前工資的80%至90%計算,因此前後的收入水平不會相差過大。但自1997年社保制度改革之後,情況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據首都經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庹國柱介紹,根據改革後的規定,社保的替代率設計為58.5%,而且,由於社保基金收益率較低,直接導致由社保提供的退休金的替代率也在逐年下降,例如目前北京已經低於40%,只能保證人們退休時的基本生活需求。而要想保證較高質量的退休生活,僅靠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以商業養老保險來補充;同時提倡個人養老金儲蓄計劃,只有通過這樣的運作方式,才能真正對養老做好保障。
《報告》顯示,85%以上的被調查者都沒有指望老了後依靠子女贍養,但同時有50%的被調查者沒有為退休購買任何的保險産品,剩餘50%的被調查者購買的保險産品也比較分散,僅有27%的人購買了養老保險,11%的人選擇“長期投資類保險”以備養老之用。
據了解,在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70%以上的居民從30歲開始準備個人退休財富規劃。在英國,個人資産幾乎一半以上通過壽險保單和退休金計劃的形式存在。根據倫敦國際金融服務局提供的數據,英國的養老金總資産2007年底達到2.9萬億美元,約佔全球養老金總資産的11%,居世界第二位。
71%的被調查者表示,願意購養老年金産品
《報告》顯示,當保險營銷員在詳細、準確講解後,71%的被調查者表示,願意購買保險公司的養老年金産品來規劃退休後的財務生活。
對此,信誠人壽北京分公司總經理方志男錶示,這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的養老保險市場尚有很大空間。“根據國內權威機構的統計,2008年,中國個人金融資産中將近72%是以現金和存款的形式存在,以保險方式存在的比例非常低。這與發達國家幾乎將個人資産一半以上通過壽險保險單和退休金計劃的形式存在形成了鮮明對比。”方志男説。
正如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在2009年初的一份研究報告所言,在2007年到2012年之間,中國將有5000萬至7000萬個家庭突破年收入10000美元的大關,從而加入中國日益擴大的中産階級大軍。這將導致1億至1.5億能夠初次購買壽險的新客戶的産生。中國有望在2015年前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全球五大壽險市場之一。
專家建議,困難時期可適當縮短繳費期限
“規劃老年生活,當然越早越好。”方志男對記者説:“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士一般都是從中年開始規劃養老生活,如今,這種退休規劃的理念也正在逐漸進入中國。”
據了解,國內商業性養老保險大都兼具壽險保障和養老規劃的雙重功能,主要是針對0至50歲的人群,雖然65歲以下的老年人還可以辦理,但過了50歲購買就需要繳納較高的費率,而且保險公司會設置很多的限制條件。
“一般來説,年輕時投保保費支出較少,負擔也相對較輕,而且年輕時身體健康,容易承保,更可及早享受壽險保障;等上了一定的年齡,可能會由於身體狀況不良變化等因素被要求加保,更甚者會被拒保。另外,及早購買養老保險,也是家庭和人生理財規劃的主要環節之一。由於資金累積時間長,依靠保險公司的專業投資運作,到領取養老金時,可獲取更充分的養老保險金補充。”北京明亞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金融分析師宮本偉説。
保險理財專家同時建議,在當前經濟困難時期,消費者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可以適當縮短繳費期限。據了解,商業養老保險有多種繳費方式,除了一次性躉繳外,還有3年、5年、10年、20年等幾種期繳方式。專家説,在當前經濟困難時期,消費者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可以適當縮短繳費期限,這樣,繳費總額將會減少。
(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相關鏈結:
責編:張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