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8日晚宣佈,6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53萬億元。
儘管市場普遍預期6月份新增信貸將超過5月份的6645億元,但當央行公佈“1.53萬億元”這一鉅額數字時,市場還是大吃一驚!
這是今年以來僅次於3月份和1月份的第三大信貸高峰月,由此,上半年新增信貸高達7.37萬億元,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任何一年的信貸投放總量。
天量信貸原因何在?
“6月份信貸飆升,與我國經濟企穩回升、微觀主體融資需求增加有關”,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説,“特別是隨著房地産市場的回暖,個人住房貸款和房地産開發貸款都快速增長。”
郭田勇表示,一段時間以來,銀行信貸的大量投放,緩解了房地産商的資金緊張,同時使公眾的通貨膨脹預期有所抬頭,加上一些銀行放鬆對二套房貸的限制性措施,放大了購房需求,從而推動房價上漲。“然而,這樣的上漲並非建立在自住性購房需求之上,容易形成‘空中樓閣’,未來房價一旦下跌,銀行貸款就可能面臨風險。”
有業內人士認為,6月份信貸飆升,除了貸款需求增加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推手”是銀行自身。
“6月份,4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不到5000億元,1.53萬億元新增貸款主要來自中小銀行”,一位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部門的人士説。在上半年的第一輪信貸“衝鋒”中,國有銀行是主力。現在,4家國有銀行的信貸投放已遠遠超出去年全年的信貸總量,開始把握節奏、主動控制投放了。大銀行騰出市場空間後,在第一輪“衝鋒”中落後的中小銀行就開始奮力擴張。“銀行業內把這種現象比作‘大銀行稍息,小銀行衝刺’。”
另一方面,6月份信貸飆升與銀行“衝時點”密切相關。“6月是上半年的收官之月,銀行習慣於在這個月‘衝時點’。”這位人士説。
半年指標是銀行特別看重的指標。從經營業績的角度看,年內能産生利息收入的貸款一般投放于前三季度,因此,可以説上半年貸款增速決定了銀行全年的利息收入水平。
從內部考核的角度看,半年信貸投放多少直接關係到銀行的效益。
從市場形象的角度看,許多銀行是上市公司,中報是否亮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上半年的信貸增速。
再從地方壓力的角度看,“現在的地方政府很聰明,他們不直接干預金融,但半年一過就會開會、通報,看你的信貸投放了多少。我們的分支機構在人家地盤上,況且政府手裏又掌握著大量的信貸資源,銀行的壓力很大。”一位基層銀行的人士坦言。
有利消除通貨緊縮預期
非常時期,非常手段。在國際金融危機肆虐之時,7.37萬億元貸款有利於拉動投資需求,為擴內需、保增長添柴加薪;同時,現代經濟以金融為核心,信貸一定程度上就是“信心”的代名詞,7.37萬億元貸款有利於消除通貨緊縮預期,提振經濟復蘇信心。
“事實上,伴隨著信貸高速增長,現在社會上已産生了通貨膨脹預期”,郭田勇説,“但信貸激增不一定會形成現實中的通脹。”
他分析説,從理論上講,信貸激增會誘發通貨膨脹。但從現實中看,未來一段時間,國內下游企業仍將處於産能過剩狀態,會有力地抑制通脹形成;國際市場上,在世界經濟出現全面復蘇之前,僅僅依靠美元貶值推動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難以持續,從而也不會以輸入型通脹的方式傳導到我國。
實際上,受經濟前景不明朗及最新歐美就業數據不佳的影響,7月份國際油價已連續五個交易日下跌,累計跌幅達10%。
7.37萬億元貸款,也讓人喜中有憂。在結構上,這些貸款主要流向鐵路、公路、機場等政府項目,給中小企業的貸款仍不多。
在質量上,銀行對政府項目青睞有加,為了分羹,一些銀行不惜放鬆貸款審查,甚至降低貸款門檻。這麼做,短期內似乎沒有風險,但從長遠看,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資項目收益不高,回收期較長,難以保證未來能還本付息;另一方面,政府項目貸款大多以“政府信用”為依託,而銀行對地方政府未來的可支配財力、隱性負債等往往難以獲得及時、全面、準確的信息,一旦地方財政出現困難,無疑將影響銀行的信貸資産質量。
在流向上,不排除一部分信貸資金以各種方式進入股市、樓市等資産市場。
信貸井噴能否持續?
“下半年信貸投放將穩中趨降,預計全年新增信貸最有可能在9萬億元至10萬億元之間。”郭田勇説,“去年11月、12月信貸投放快速飆升,因此不排除今年同一時期信貸出現同比負增長的可能性。”
最近,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二季度例會提出,下一階段要落實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要加大對“三農”、中小企業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産能過剩行業企業的貸款。
中國建設銀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靳彥民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出現積極變化,但內生增長動力尚待加強,因此,下半年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不應改變。與此同時,應針對信貸激增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優化結構,防範潛在風險。
郭田勇則建議,下半年監管部門可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窗口指導”,對一些領域貸款增長過快做出風險警示;同時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進行微調。
相關鏈結:
責編:張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