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行外人,我們並不知道這位“權威人士”所援引的數據是否真實。即使都是真實的,他的結論也只是國內成品油的“裸價”仍比美國低一些。可是,消費者買的是“裸價油”嗎?那些“穿衣戴帽”的成本不都要消費者埋單嗎?説來説去,還是中國油價比美國高。
中國油價比美國高,僅僅是因為政府的稅費太多嗎?“權威人士”的這筆賬僅僅是從表面上算的,其背後的成本問題,比如原油的結構、生産的成本、油品的質量等等,卻完全被“忽略”了——
原油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從國外進口,一是在國內自採。這兩種來源的原油的成本大相徑庭,就目前而言,國際原油的價格在70美元/桶左右(近日有下降趨勢),而國內油田的平均開採成本為20~25美元/桶。中國目前的原油對外依存度為47%,而美國為60%,也就是説,美國消費的原油大都是進口的高價原油,而中國相反。
另外,國外石油企業在生産原油時,國家通常會要求企業貢獻一部分産出,也就是“份額油”。一般是每生産一桶油交給國家半桶的“份額油”,而中國所有油田不用交,而且石油企業繳納的資源稅很低。也就是説,美國消費的國內原油也比中國成本高。
再者,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國內石油化工企業所耗水、電、煤等的價格也比美國低,這些都降低了國內煉油的成本。輸送環節的成本,中國可能高於美國,這主要是因為公路收費和油價較高,而油價高造成運費高不正是石油企業“自作自受”嗎?
還有一個問題不能不提,那就是油品的質量。近年來,關於中國油品質量不高的質疑很多,有人認為中國目前的柴油不能滿足現代柴油轎車的需要,而且會加重尾氣排放污染。對此,中石化的內部人士曾透露,中石油、中石化完全有能力生産出和歐洲一樣標準的柴油,但是在國內,柴油車市場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高品質柴油的市場需求太少,利潤不大,石油公司沒有動力進行技術改造。這番話既承認了中國油品質量不如歐美,也承認了中國煉油的成本沒有歐美高。
對自己有利的算得很清楚,對自己不利的卻只字不提。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石化算賬“心太偏”,怎能證明油價不虛高呢?(盛大林)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