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颶風前後的國際油價波動,只是近年來油價跌宕起伏的一個縮影。進入21世紀,石油市場與上個世紀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石油市場和金融資本的高度一體化。金融市場的融入,使金融衍生工具在石油貿易上的作用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期貨交易、價格指數、對衝基金把一切可資利用的消息放大,把原本預測性較高、波動較小的石油捲入風暴的中心。
戰爭、衝突、自然災害,不僅僅是通過對石油生産環節和運輸通道的影響來引發石油市場的動蕩。颶風、勞資糾紛、政治動蕩、國際糾紛等各種各樣的消息被金融市場用來進行放大,影響市場參與者的心理預期,投機者就是利用他們心態的變化在市場上牟利。
據美國日用品期貨貿易委員會資料顯示,到今年3月底,投機者控制石油期貨合同的比例已提高到了71%,7年前這一數字還是37%。由此可以想見,已經融入金融市場的石油價格,不再可能像過去那麼平穩了。
無論是生産國還是消費國,都依賴於這麼一個共同的國際市場。在油價的劇烈波動中,石油生産國和消費國都承受了巨大風險。
按理説,石油生産國和石油消費國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對消費國而言,石油低價有利;而對於生産國而言,石油維持在高價上,當然就意味著鉅額財富。然而,如今事實並非完全如此。
在國際經濟增長整體放緩的大背景下,油價繼續飆升,無異於雪上加霜。如果全球經濟預期繼續下調,甚至出現衰退,損害的就不只是消費國的利益。經濟衰退抑制國際石油需求量,高油價刺激新能源的開發,從而不可逆轉地減少消費國對産油國的依賴,這將對産油國造成長遠的衝擊。
由此看來,石油生産國和消費國之間,已經不再是矛盾的關係。它們之間的博弈已經不再是過去那樣的“零和遊戲”。對話和合作,已經成為買賣雙方保障自己利益的必要手段。
正因如此,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正在增産與不增産之間徘徊。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伊朗石油部長諾扎裏日前表示,每桶100美元是合理油價的底限,“隨著石油需求量的增加,油價也將升高至更加合理的水平”。
至於什麼樣的油價算是一個“合理的水平”,産油國和消費國之間的觀點肯定有較大的差距。消費國之間,根據各國的貨幣匯率和戰略石油儲備,對高油價的承受力各有不同;即使在歐佩克內部,各國也持有不同的觀點。
可以肯定的是,油價的劇烈波動,並不符合各國的利益。只能通過國際合作,在機制上遏制過度投機的行為,同時實現石油的高效利用,確保石油價格在各方可以接受的價位上下浮動,才能切實保證各方利益。
搶 眼 新 聞
|
|
|
|
|
|
|
|
|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