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理財參謀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電話賣理財品:貴賓服務OR投資陷阱?

 

CCTV.com  2009年07月11日 10:2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證券報  

  楊先生在歐洲出差。當地時間淩晨4點,他的手機鈴聲驟然響起,來電號碼顯示為96xxxx。“我以為我的信用卡出了故障,不敢不接。接聽之後才知道他們向我推銷保險。”楊先生生氣地向記者反映,在這個國家接聽來電6元/分鐘。

  實際上,通過銀行信用卡熱線向持卡人銷售保險的情況非常普遍,而這種做法引發了大量的消費者投訴。上海銀監局專門就電話銷售保險業務對商業銀行發出風險提示,要求相關商業銀行審慎經營。

  電話營銷引爭議

  楊先生回到國內後,該銀行的客服熱線仍然時常打電話給他,繼續推銷保險。客服稱,作為銀行的高端客戶,近期將免費送給他一份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還和我核對了郵寄地址和身份證號碼。”楊先生説。

  給了楊先生“甜頭”之後,客服開始向他推銷保險。基本的意思是,每天繳費28元,就能享受最高20萬的人身意外險。每天的28元將直接從持卡人的信用卡上扣繳。如果10年之後沒有意外發生,這筆錢將一分不少地還給楊先生。但投保人能否中止繳費、怎樣理賠、風險在哪,甚至這款保險是哪家保險公司提供的,客服人員都沒有交代。

  電話銷售過去半個月了,至今楊先生也沒有收到客服人員贈送的保險,楊先生對銀行的這種做法非常反感。

  不僅推銷保險,銀行信用卡客服人員還通過電話推銷“分期還款”。北京的張女士在某股份制銀行辦了信用卡。上個月,她用該卡透支消費1萬多元。將近還款日,銀行信用卡客服打電話給她,推薦她使用該行“分期還款”業務。理由是,分期付款每期還款額低,手續費僅有1%,而利息僅有2%。

  但張女士仔細研究分期付款的條款後才發現,分期付款的利息非常高——計息的本金是消費總額,而不是每次分期還款後的餘額,且2%是月利,並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年利。

  謹慎對待電話銷售

  上海銀監局的相關人士介紹,由於電話銷售保險業務與傳統銀行櫃面代理銷售保險業務在營銷人員、營銷渠道、客戶確認購買、保費扣取、保險合同生效條件等方面有較大差異,消費者在接到銷售保險的電話時,容易在不全面、清晰了解合同內容的前提下,口頭同意購買保險産品,並同意在信用卡中扣取保費。有的在接到快遞的保險合同時,也未認真閱讀保險條款即輕易簽字確認。直至履約扣款時引發對合同、客戶信息及銀行與保險公司業務邊界等方面的異議,並向監管部門投訴、信訪。

  針對上述情況,上海銀監局已經對轄內商業銀行發文,要求在電話銷售保險過程中,必須將銷售人員身份、保險條款及相關風險、扣款流程、生效時間、退保流程和客戶信息使用等關鍵信息告知持卡人。

  “但監管部門下發的文件太多了。實際操作中只要有利可圖,銀行還會照做的。要知道,每賣出一份保險,保險公司都會返利給銀行,給銷售人員的。”某股份制銀行信用卡中心的負責人指出。在此情況下,持卡人需要對電話營銷保持一定的警惕。“沒有仔細閱讀合同條款前,不要輕易確認交易。”該人士建議。

  相關鏈結:

責編:張福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