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人物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巴曙松:中國經濟轉型仍需一段時間

 

CCTV.com  2009年07月01日 07:5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當前經濟轉型的迫切性凸顯

  ●多種原因影響外向企業轉型

  ●中國加工貿易仍有增長空間

  ●勞動力成本上升將推動轉型

  在信貸規模攀高、股市樓市再現泡沫的時候,中國經濟轉型的迫切性再次凸顯。大家都強調,要積極推動從當前過分依靠外需為主導,轉向內需為主導,更多地擴大消費。但是,為什麼在這個方面的進展一直不大呢?

  作為經濟社會的主體,企業的轉型動力並不大。從目前調查的情況看,儘管2008年底以來,不少外貿企業遇到很大的挑戰,但是這些企業中的很大部分還是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繼續從事外貿業務,較少的企業願意轉向拓展為內需轉型。這種現狀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支持出口的信用和金融體系等較為完善,企業出口雖然盈利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十分穩定,收款較為順暢,總體上可預期,所以使得這些外貿企業可以較好地安排整個企業的現金流;國內市場儘管增長較快,但是國內生産者,常常是半年一年收不回款,市場不規範的運作較多,導致企業的隱性成本較高;對於加工貿易企業來説,在國際市場上的拓展,並不需要有品牌等非製造性要素;要讓這些企業把大量的出口生産能力轉向內貿部門,需要重新建立品牌,拓展國內的銷售渠道等;同時,目前國內品牌的保護和一系列扶持政策還有待改善提高。

  從出口轉向內需,往往需要對産品結構進行大的調整,例如,原來一家生産蠟燭的企業,生産一根特定型號的蠟燭,賣到歐美市場可以賣到幾個美元,但是在中國目前還是缺少這樣一個市場。

  對於地方政府來説,轉型意味著對原來為出口而形成的過剩産能進行壓縮和調整。但是在現實的GDP考核壓力下,儘管中央反復要求在應對危機中要有保有壓,但是從實際執行的情況看,基本上是保的多、壓的少,因為主動壓縮自身所在地區的産能,會在短期內對當前的GDP增長帶來負面的影響。

  而就中國的經濟現實來看,工業化城市化水平還較低,區域發展也很不平衡,因而無論是推進城市化還是一系列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有很大的空間。另外,在危機逐步穩定下來之後,中國巨大的市場增長空間,以及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依然在促進全球産業向中國轉移,而且這種轉移正從紡織品等産業轉移到汽車等新的産業中。

  對於中國這個廣大的市場來説,有國際資本流入,有廉價勞動力,就有中國的加工貿易增長的空間,有這個加工貿易空間,就有貿易順差。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要實現經濟轉型仍需要一段時間。這種不平衡的增長格局什麼時候會完全沒有空間呢?應當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基本完成、區域發展相對較為均衡,特別是廉價勞動力的轉移接近尾聲,同時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在此之前,可能沿著原來的增長格局發展的慣性依然強大,儘管這種增長格局存在很大不足和缺陷。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儘管這一次應對危機之後,還是投資快速增長、出口保持順差、消費佔比不高的不平衡增長格局會延續,但是,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勞動力轉移的逐步接近尾聲,中國企業推動轉型的壓力會更大。(巴曙松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