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濟頻道 > 理財參謀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不理財也是一種理財之道

 

CCTV.com  2009年06月21日 08:1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證券時報  

  股市火爆了,賺錢效應出來了,於是,居民投資股票的熱情也開始高漲了,這從中登公司的新增股票開戶數、基金新增開戶數,以及股票型基金首發規模開始達到70億等系列數字中可見一斑。於是,理財又成為新的話題。

  但這兩年股市從牛轉熊過程中,居民理財損失的慘痛教訓似乎並沒有遠去,誰也不能保證市場升勢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因此,指望理財必賺,難度仍然很大。

  從社會各行業的情況看也是如此,如果一個行業可以在門檻要求不高的情況下獲取超過其他行業的高額回報,那麼,必然會有過多資金流入、必然有資金會發現其中隱藏的機會,從而降低這一行業的回報。而金融行業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其對投資回報的抹平還有一個特殊的方式,即通過大幅波動來完成。於是,從長期來看,我們應該發現,股票市場的平均回報並不會大大高於其他行業的平均回報,雖然分階段來看,會有一段正回報非常高的情況,但也會有回報非常低、甚至非常高的負回報的時期。只是因為參與者選擇性記憶或特殊參與時期的關係,投資人才會階段性地産生必須理財這樣的觀念。

  在股市走熊時,特別是非常大的跌勢中,理財遭受損失的案例比比皆是。目前有不少關於國內富翁落入理財陷阱,不單沒有收益,反而在本金損失光之後倒欠銀行一筆債的故事。這些故事都多少説明,理財、投資都需要技巧,需要時間的積累,即使將資金委託他人這麼簡單的事情,也考驗投資人的眼光與判斷。在股市的大漲大落之後,筆者以為,從某個角度出發,也許不理財也可以算作一種理財。

  之所以選擇不理財,主要是基於對市場的把握並沒有達到專業水平的原因(何況專業也可能損失),主要是出於對市場不可控風險的規避,也是出於對本金安全的考慮。雖然一段時間來説,不理財或許會因為貨幣貶值帶來損失,但如果考慮到一般情況下貨幣貶值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投資人的有生之年,貨幣貶值帶來的損失其實是可以不計的。另外,理財一旦失敗帶來的損失一般會大大超過貶值帶來的損失,故從保守的角度看,不理財不乏為一種選擇。

  在資本市場比較成熟、健全的國家,在本次危機之前,富裕階層都傾向於比較保守的投資,其目的是讓資本適度增值,因為風險與收益的對等性已經深入人心。20世紀末、本世紀初的資産泡沫,讓過往的風險、收益對等的理論被顛覆,市場成為沒有風險的投資樂園,但危機過後回頭看,真理還是真理,所謂的顛覆不過是短暫的幻象。對於沒有足夠能力的居民來説,或許更該選擇不理財,或者進行國債投資。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