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了成品油價格和燃油稅費改革方案,並決定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兩項改革正式被提上日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無論是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還是燃油稅改革,都經歷了多年的醞釀討論。特別是燃油稅改革,從1997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公路法》首次提出以“燃油附加費”替代養路費算起,已經熱議了十多年。
“國家選擇當前這個窗口考慮出臺這兩項改革,主要是看到了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帶來的契機。”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説。
一直以來,國際油價被作為能源價格改革必須考慮的因素。在7月份攀升到超過145美元/桶的最高點後,國際油價一路下挫,跌幅之大、速度之快出人意料。目前,國際原油價格下跌至50美元/桶左右,時間已超過一個月。業內普遍預期,開徵燃油稅和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良機已現。
“燃油稅改革提出之初,最大的障礙是油價問題。現在這個問題已經隨著國際油價的持續回落得到解決,這為開徵燃油稅創造了比較好的條件。”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培森説。
目前,我國原油價格由市場調節,實行與國際價格接軌,成品油價格則由政府調控。這幾年反復出現的煤、電和成品油供給緊張表明,能源價格管制扭曲的負面影響日漸突出,對經濟造成很大的消極影響。
同時,為維持能源低價格,政府被迫支出大量財政補貼,表面上保持了能源價格穩定,但實際上卻為能源價格穩定付出了很大代價,引發緊缺資源外流,放大能源需求,加劇能源供求矛盾。制定石油價格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目的是逐步理順價格關係,充分發揮價格機制在能源市場的基礎性作用,為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有利的價格體制條件。
然而,我國能源價格改革特別是燃油稅費改革進展比較緩慢,這裡邊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油價因素外,推行改革還必須解決很多政策層面的問題。”社科院財貿所副研究員張斌説。
比如,需要區分在哪個環節徵稅的問題,需要解決農用機械是否徵稅的問題等等。同時,也要考慮燃油稅的出臺,會不會引發物價上漲問題。另外,原先養路費屬於地方財政收入,燃油稅出臺後中央和地方的稅收該如何劃分,原先徵收養路費的交通部門工作人員該如何安置分流等問題,也需要協商解決。
專家指出,推進包括開徵燃油稅在內的能源價格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邁過的門檻。與這個大局相比,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都不應成為主要障礙。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實施燃油稅費改革,對於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公平和規範稅負,鼓勵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27日介紹説,本次燃油稅改革的總體要求是“公平、規範、節約、減負”。公平,就是要體現多用油、多負擔的原則;規範,就是把過去各類收費或公路的養護管理以及水路的養護管理有關的費用改成燃油消費稅加以規範,多用油多交稅,希望通過這樣的措施促進燃油節約;減負,就是在當前的國際國內油價的水平下,實行稅費改革以後各個方面的負擔會減輕。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指出,我國成品油價格改革的關鍵,始終在於能源價格體制和稅收配套改革的同時推進。當前,應儘快解決價格機制問題,把燃油稅加到成品油價格的組成內容上,讓價格確實反映資源性産品的稀缺程度。
| |
| |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