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政府日前出臺《關於恢復房地産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市民購買商品住房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意見規定,購買9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房或購買144平方米以下二手住房的,購房戶按購房款總額的1.5%享受政府財政補貼;購買90平方米至144平方米商品住房,購房戶按購房款總額的1%享受政府財政補貼;購買144平方米以上商品住房及二手住房的,購房戶按購房款總額的0.5%享受政府財政補貼。(《新京報》9月7日)
這段時間,房地産市場“量價齊跌”,不但房地産開發商坐不住了,地方政府似乎也“看不下去”,急匆匆地就想幫助房地産“回暖”。對於國家層面的一些抑制房價的宏觀調控措施,顯然,地方政府未必會照單全收,地方政府也有著自己的小九九。地方政府與房地産開發商之間的利益聯結實在太緊密了。眾所週知,在中國,“賣地財政”幾乎佔據了地方財政的半壁江山。現在,房地産一旦蕭條,首當其衝的,就是政府土地不斷“流拍”。
比如,在南寧,今年8月份的土地拍賣中,房地産開發商似乎集體“失蹤”,拍賣現場冷冷清清,4塊土地有3塊流拍,土地價格大幅回落……地方政府也是一個“經濟人”,也有自身經濟利益,這正是西安市房地産“新政”的背景。
在房地産市場中,地方政府賣地越多,“手頭”越活,價格越高,收益越多。房價下跌,不僅意味著房地産稅費方面的減少,也意味著賣地收入銳減,這無疑是地方政府所不樂見的。此外,房地産業向好是經濟增長的一部分,某種程度上,這是可以換算成官員政績的,只是,為官一任不過一兩屆,目標自然是短期的。
在我看來,要使房地産市場按照自身的經濟規律發展,首先,地方政府就應該退出房地産一級土地壟斷市場,真正回歸中立角色。其次,還必須重構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係,取消那些誘導地方幹部在短期任職時不顧房地産市場長遠利益的考核內容,拓寬公眾參與房地産市場決策的渠道,發揮社會輿論和公眾的作用。(彭興庭)
搶 眼 新 聞
|
|
|
|
|
|
|
|
|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