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康夫突然辭去日本首相職務,引起海內外不小的震動。由於福田康夫上臺後積極開展大國外交,通過對中、美訪問,表達了日本介入國際事務的強烈願望。但是,福田積極外交的態勢絲毫沒有給他在本國的經濟運營中帶來任何正面影響。相反,日本政府債務的龐大,使得他沒有財力去保證醫療和社會保障改革取得實質性的進展,而機制的調整又被在野黨指責為“欺負老人、失去公平性”的改革制度。另外,日本外向型的經濟運營模式在美國次貸風波中受到了重創。種種原因使得這位滿臉慈善的老人進退兩難,不得不選擇“走為上計”的辭職方案。從福田辭職事件中,不難看出目前日本經濟和政治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首先,在這全球經濟蕭條之際,日本經濟的疲軟已經成為國民的心病,執政黨在經濟政策上面如果沒有實質性的變革來扭轉目前日本國民生活下滑的局勢,政權的威信必將會每況愈下。但由於日本政府在泡沫經濟時代因為救助自己的金融體系而造成了鉅額的赤字,再加上日本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原有的稅基和財政負擔不斷增加,而且,為了挽救經濟,利率已經降到了沒有調整空間的零利率水平(匯率也就在開放經濟的環境下自然一直處於低位的水平上),因此,政府想通過自己財政支出或者貨幣政策乃至匯率政策(如抑制國內資本大量流出等)的手段來恢復日本經濟的活力,確實感到力不從心。即使下一任自民黨的候選人上臺,也面臨著更加殘酷和更加繁多的國內經濟問題。福田正是不想被逼到這種走投無路的地步才冠冕堂皇地引咎辭職。
第二,日本新首相上任後,如果政見和福田有較大的差異,那麼,還需要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和周邊國家“磨合”,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才行。這一點對資源有限的日本而言,尤為重要。從前首相安倍的“美麗之國”的理念開始,日本政府就很清楚地意識到,靠自己國內有限的內需來支撐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的龐大的日本經濟産能是不可能的。於是,繼續打造“製造大國”的競爭優勢,開拓外部的需求市場,也是下一任政府繼續採用的發展戰略。可惜的是,美國次貸風波的爆發,一下子就把日本經濟的對外競爭優勢遏制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地步。最近日本經濟指標不斷惡化,引起了國民高度的擔憂,這也給執政黨施加了莫大的壓力。所以,新任首相能否成功打開外部市場,為日本經濟復蘇創造環境,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第三,福田內閣辭職後,日本國民對充斥派系爭奪的日本政治體系的信賴,會降到非常低的程度。這對經濟蕭條時期,國家財力和産業政策(降低內外市場準入壁壘等)的運用所産生的積極效果都會蒙上不小的陰影。如果財政政策和産業政策上再走不出新的模式,那麼,只有等待世界經濟的週期調整來幫助日本經濟的恢復。比如,借助中國市場未來出現的繁榮發展,慢慢地去激活日本民間的活力。否則,日本長期疲軟的政治和經濟狀況會使其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變得越來越弱。(作者係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
搶 眼 新 聞
|
|
|
|
|
|
|
|
|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