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市場熱議美元能否持續走強之際,美元指數9月2日上衝78.3點,創下去年10月16日以來的新高,反轉預期愈發強烈。莫非弱勢美元的“七年之癢”就此結束了?
回顧美元強弱交替的走勢,不難發現弱勢美元並非次貸危機獨有的産物。最近一輪弱勢美元週期始於2001年,依靠舉債消費及過度擴張信用支撐的美國經濟,難以掩飾表面繁榮背後無法逆轉的走弱趨勢。而同期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卻異軍突起,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極點。在比價效應面前,美元毫無優勢可言,大量資本涌入新興市場國家。正所謂在世界經濟向好的階段,貨幣強勢與否,不在於經濟是否增長,而在於誰增長更快。很明顯,美元走弱有其內生的估值劣勢基礎。
弱勢美元真正吸引市場關注,是從去年5月開始的。出於轉嫁危機壓力,刺激經濟增長的需要,美聯儲在次貸危機爆發後連續7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由5.25%的高位一路降至2%,力度及頻度實屬罕見。由此,弱勢美元步入由美聯儲強力掌控的第二階段,即所謂的主動貶值。2006年初起步的有色金屬牛市,除了市場需求旺盛的因素外,弱勢美元無疑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而2007年下半年原油、黃金價格的暴漲,今年年初糧食價格的飆升,表面來看是投機資金惡意炒作所為,實際上弱勢美元難脫干系。美元與油價高度相關的走勢,正好詮釋了7月以來油價的觸頂回落。
如今,美聯儲已連續兩月宣佈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基本上宣告了美元主動貶值進程的終結。而美元近期的走強,則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一,美元先於其他貨幣走弱,具有先發優勢。長達七年的弱勢美元之旅,對支撐美元走弱的基本面因素已有效釋放,市場對其繼續走弱的預期也相應減弱。而其他貨幣則積累了過多的強勢預期,趨勢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逆轉。歐元即是典型例子。其二,美元的反向比價效應開始顯現。次貸危機進入中期階段後,市場對美國經濟的悲觀預期基本達到極至。下半年以來,歐元區、英國、日本等主要的經濟體均面臨衰退風險。數據顯示,歐元區二季度GDP環比下降0.2%,且7月份PPI高達9.0%,為18年以來新高。經合組織預測下半年英國GDP將連續兩個月縮減0.3%和0.4%。在經濟下行階段,貨幣的比價效應在於誰更糟。因此,美元無疑具有向上的動力。這也是投機資金在缺乏投資渠道的背景下,寧願蟄伏美國把美元視作避風港的重要原因。加之美元繼續降息預期減弱,而其他貨幣則不排除降息的可能,美元被動走強也具備了一定基礎。近期,澳大利亞央行宣佈下調基準利率25個基點至7%,拉開了非美元貨幣降息的序幕。
不難理解,現階段弱勢美元的先發優勢及比價效應,均有助於美元的走強。且美國經濟初現好轉跡象,二季度GDP增長數據已被修正為3.3%,無疑增強了市場的信心。從經濟週期的角度來看,美國經濟也有望率先走出調整。因此,我們不必為美元指數創新高感到驚訝,倒是非美元貨幣該擔憂幣值穩定了。
搶 眼 新 聞
|
|
|
|
|
|
|
|
|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