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綜藝官網

甘肅平涼解崇信弦子腔失傳困境 藝人活態傳承守鄉愁

文化藝術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8年03月23日 11:4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甘肅平涼解崇信弦子腔失傳困境藝人活態傳承守鄉愁

  圖為王宏榮和民間藝人們正在表演崇信弦子腔。 艾慶龍 攝

  中新網蘭州3月23日電 (艾慶龍)“王母有壽,以在福壽宮前……”面化八仙粧,頭戴官帽,身穿官袍,手捧壽桃,王宏榮和藝人們踱步至臺前。甘肅平涼崆峒古鎮戲臺早已被當地民眾“裏三層,外三層”圍得嚴嚴實實,一曲崇信弦子腔《八仙上壽》贏得民眾拍手叫好。

  面對戲臺前密密麻麻的人群,甘肅平涼崇信弦子腔傳承人王宏榮説,“如今來看戲的人越來越多了,這在此前是想不到的。”他告訴記者,隨著民眾文化需求逐年遞增,文化市場也越來越繁榮,但崇信弦子腔曾一度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

  崇信弦子腔是光緒十年(1884年)傳入甘肅平涼,最早以地攤的形式錶演,以三弦、笛子、四頁瓦子、木魚、碰鈴為伴奏樂器,因其奏樂歡欣暢快,適合村民降福于斯的心理狀態,深受村民喜愛。近幾年搬上舞臺並在伴奏樂器中加入大提琴、板胡、二胡。

  “以前,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歡看,並且也都會唱。”王宏榮自小就受崇信弦子腔耳濡目染,16歲便開始學習崇信弦子腔。“當時著急學不會,可沒少哭鼻子。”

  “老一輩人嘔心瀝血創作出崇信弦子腔,我們沒有理由讓它毀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如今52歲的王宏榮談及沒落原因時表示,崇信弦子腔為小眾化戲劇,並不被大眾所熟知,同時,學習崇信弦子戲需要3年到5年才能出師,所産生的經濟效益也十分有限。

  “以前,崇信弦子戲只傳男不傳女,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面臨失傳的境地。”王宏榮介紹,崇信弦子腔目前也僅存劇本50多本,曲調30多個。

  “只有將崇信弦子腔放于市場之中,才能讓更多的人所熟知,還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在王宏榮看來,如何激活市場才是解決瀕臨失傳的關鍵。2014年,王宏榮將劇團組建成公司,對如何吸引年輕人參與,他更是下足了功夫。“管吃管住,一對一教授,表現突出者可隨團上臺參演,參與分紅。”

  近年來,崇信弦子腔傳承發展也被崇信縣高度重視,為了讓崇信弦子腔在文化生態保護大環境下得到整體性保護,在該縣申報下,崇信弦子腔于2017年被列入平涼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文錄。同時該縣還將崇信弦子腔搬上縣級春節聯歡晚會,促使崇信弦子腔走進千家萬戶。

  “保護措施注重活態化,主要是為了讓崇信弦子腔紮根民間,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一部分,在調動從業人員積極性的同時,實現吸引更多年輕人對其學習與傳承。”甘肅崇信縣文化館館長富強説。

  “目前傳承發展呈現良好趨勢,年輕人對崇信弦子腔態度已向熱情轉變。”如今王宏榮的公司擁有35名民間藝人。而最讓王宏榮驕傲的是,公司所屬劇團在2017年參加慶祝香港回歸20週年全國文藝大賽,崇信弦子腔《八仙上壽》在30多個參賽節目中,成為甘肅省唯一獲獎節目。

  隨著戲臺落下帷幕,觀眾漸漸散去。王宏榮和2名藝人則在戲臺上手舞足蹈交流著表演中存在的問題。王宏榮表示,如今,崇信弦子腔“造血功能”日漸恢復,在傳承良性發展大趨勢下,突破“嚴冬臘月”指日可待。(完)

熱點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