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唱片封面是一張專輯的“臉”,它主導了一張專輯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不管這個印像是對歌迷的、聽眾的,還是對普羅大眾的,它都構成外界對一張專輯的主導性認知。
仔細觀察,流行歌手的唱片封面往往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律”:當它越是聚焦于呈現歌手的臉,這個歌手就往往越是偶像歌手;而當一個歌手開始刻意減少自己大頭照在封面上的比重,其往往暗含了很多的心思在裏面。
在第13張個人專輯的封面上,林俊傑的臉不僅是模糊的,而且淹沒于大面積的黑暗中。放在鏡頭最前方的,是一隻如彈琴般姿態的左手。
意圖很明顯,歌手似乎就是希望人們只關注他的音樂,忘掉他的臉,甚至忘掉唱歌的人是誰。
但忘掉林俊傑的聲音角色太難了,柔澈的嗓音是他所具有的最高辨識度,搭配情歌更成為“林俊傑音樂應該有的樣子”。再加一點的陽光律動,“很會唱歌的鄰家男孩”是受眾心裏林俊傑的角色映照。
但對於音樂風格多元化的林俊傑來説,這種單一性顯然太像一個框。他也曾多次試圖在自己想做的音樂與市場認知之間,打破這種刻板印象。
最早,有《西界》暗黑風格的實驗,卻也讓他第一次嘗到不被大眾理解的滋味。於是《JJ陸》重回大眾心理安全區域,他也發出年輕人不要輕易改變自己風格的感嘆。
但鄰家男孩亦會經歷成長,與自己較勁的頑固只會越來越強。《和自己對話》是一次從時間節點到風格拓展都更對路的專輯,收穫了金曲獎的肯定,但也仍保留了一定的嘗試和改變空間。這為《偉大的渺小》的創作取向埋下伏筆。
兩年時間,林俊傑用第13張專輯真實記錄他打破自我束縛、尋求真實表達的音樂嘗試。這讓專輯整體聽下來,像經歷了一個從黑暗尋求光明的過程。
但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反復的、拉扯的、掙扎的。
比如專輯的第一首作品《聖所》,林俊傑用電音建構起自己音樂裏的“神聖場所”,號召聽眾“Just follow me/感覺我的釋放”。這首歌是嘗試新的EDM曲風、自信滿滿的音樂邀請函。
但僅一首《偉大的渺小》內斂的悸動後,專輯就一頭扎進靈魂拉扯的“黑暗三部曲”。
《穿越》的哭腔搭配弦樂,企圖“在祈禱中穿越/走出這宿命的原罪”,但自始至終的無力感通過模糊的咬字透露出來。
有點偏執的《四點四十四》用二軌對話的構架,聚焦黎明前最黑暗的四點四十四分,在“追尋真理或安於現狀/選擇墨菲斯哪顆藥丸”的二元拷問中,找尋心靈的平靜。然而林俊傑最後一段有點鑽牛角尖的焦躁獨白,卻把黎明前最焦灼的狀態展現無疑。這首歌像極了每個失眠的夜晚,越是企圖早些平靜入睡,越是輾轉反側思緒橫飛。
《我繼續》的英文名為“Eagle's Eye”,林俊傑用“上天入地”的洞徹唱腔完成方文山對這首歌“鷹”視角的塑造。由吉他過渡到弦樂鼓組的編曲,將流暢的旋律不斷推進,點睛加入的笛聲帶來黎明的隱隱曙光。
作為專輯中間由黑夜向白天過渡的第5首作品,這首歌交代了整張專輯的潛在思想:“這世界沒有我到不了的距離/拋開過去跟自己為敵”。
畢竟,收穫獎項、也收穫外界對林俊傑“行走CD機”的唱功認可,他現階段最大的對手是自己,是能否拋開一切,單純想做什麼音樂就做什麼音樂的無束縛。而這種束縛,更多來源於自己。
隨後,易家揚作詞的《剪雲者》是重生後風輕雲淡的釋然,雖然轉瞬又落入《黑夜問白天》的情緒糾結,但終究為《丹寧執著》的熱血營造了氛圍。
流行朋克的《丹寧執著》是一首本放在專輯中有點突兀的歌曲,但經此鋪墊,卻有一種日出般豁然開朗的噴薄感。林俊傑的作曲能力自不必多言,值得一提的是,他跨次元打造的“消除聯萌”聲音角色,兼具機器質感與人聲的獨特咬字,讓人佩服他JFJ製作團隊的造詣。
《身為風帆》和《小瓶子》回歸平實的初心,是在經歷黑暗掙扎後,光明面的柔和與平靜,加上《Until The Day》“為你守候”的堅定,專輯完成了一次由激烈到黑暗再到平靜的轉變。
林俊傑將這張專輯定義為“掏空自己”的真實之作。這種“真實”並不太容易讓人理解,正如專輯的曲序編排。一下有著胸有成竹的熱血、一下又跌入自我懷疑的黑暗,一下有著看開一切的風輕雲淡,一下又開始自我拉扯。雖然總體向著光明,但總是反反復復。
但細想一下,這或許就是林俊傑的“真實”所在,就像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時而覺得打了雞血,時而喪成萬念俱灰,反復循環,但總體都在往更好的方向走去。
只不過林俊傑能用音樂把這個過程記錄分享出來。在這張專輯中,他並沒有太過強化自我標簽,而是聚焦每個人在改變自己時,糾結、拉扯、懷疑、反復的共通狀態。就像在專輯封面上,他模糊了自己的臉,卻越發想讓人傾聽他堅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