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綜藝官網

文化類談話節目《家風中華》:給家風傳承加點“儀式感”

電視 來源:光明網 2017年11月27日 20:4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從良好的家風中汲取精神力量,無論走到哪,去向何方,都不會迷失方向

  在年輕人聚集的網絡上,尤其是在“心靈雞湯界”,一直流行著一個詞——“儀式感”,它所表達的常常是身處都市的人想把生活過得更精緻、更有趣一些的願望。但實際上,對待生活的儀式感並不是都市白領的專屬,更不是現代生活中才有的什麼新鮮物,而是中華家族文化傳承中與生俱來的東西。近日,開播的一檔文化類談話節目《家風中華》,就用發生在你我身邊的幾個動人故事,為我們詮釋了中華家風的“儀式感”。

小儀式蘊含大歷史 60年老帳本助力勤儉傳家

  “紅糖,1塊4;12尺布,6塊1毛2;一條魚,2毛2;肉,8毛;大米30斤,4塊零8分……”這一組價格如果出現在現代生活中可能已經讓你跌破眼鏡,但是從主持人楊瀾口中念出的,其實是麗水市張春暉、董萬春夫婦1970年賬本上的內容。《家風中華》第二期的第一位嘉賓董淑萍,帶來的是她的家庭從1957年開始,持續60年,傳承三代人的“記賬”故事。一個看似家常、瑣碎的小事,卻成了這個家族傳承家風的重要儀式。如今,這家人的這些“老帳本”已經被麗水市檔案局作為珍貴資料妥善收藏。

  看似不起眼的家庭小賬本,實則反映了時代大變遷,同時也通過記賬這小小儀式,傳承了勤儉持家的良好家風。我國歷史中,很多知名人物都給子孫留下了關於勤儉的訓誡。有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更有朱子家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家風中華》節目的文化嘉賓,著名學者錢文忠教授還強調,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越是富貴之家,家訓中越是少不了勤儉二字。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請客“四菜一湯”的節儉故事至今為世人津津樂道,這段典故還在《家風中華》的節目中由著名表演藝術家高強用小短劇形式演繹出來,更為節目點睛添彩。

  節目中的董家人,記賬從來不為算計,而是為了讓每一個家庭成員銘記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家風中華》正是通過這樣尋常百姓的家風故事,向觀眾展現著其背後偉大的歷史文化意義。一摞摞泛黃的老賬本,很好地詮釋了儀式感之於家風傳承的重要性,更詮釋了勤儉節約之於家庭發展,甚至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神奇古跡成“活家訓”“陳草薋”延續勤儉家風

  鏡頭中的一座五層樓高的草垛,是冒氏家族最寶貴的財富,它還有其專屬的名字:“陳草薋(音zì,草垛之意)”。這座草垛已有三百六十多年曆史,不僅是冒氏家族,它也是當地百姓心目中“家”的標誌。

  來到節目中的冒俊老人如今已過古稀之年,但他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經常在草垛周圍玩耍,在他的記憶中這“陳草薋”仿佛已經變成了一位親人。傳説清順治年間,如皋冒氏十一世祖冒宇文為了教導子孫勤儉持家,留下草垛,並定下了“只可加高不可妄取”的規矩。後來這一規矩便成為冒氏後人崇敬傳承的家訓之一。據説,三百年來冒氏族人從來沒有從草垛中取走過草料,現在這座通體“渾圓”的大草垛,已經成了如皋奇景。在冒氏子孫們的心目中,這個體型龐大、外表質樸的草垛,已經成了一個“活家訓”,借著“陳草薋”,他們為子孫們講述家風故事,教導一代代族人勤勞、節儉。到了每年該給“陳草薋”加草的時候,冒氏族人都要聚在一起,這已經成為了整個家族最重要的儀式,而這儀式背後,延續的是冒氏一族對於勤儉持家的堅持和信仰。

  正如主持人楊瀾所説,人是需要有歸屬感的。無論你漂泊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只要心有所屬,就會覺得安定。而蘊含在這種或大或小的儀式之中的家風、家訓,正是給人提供了這種寶貴的“歸屬感”。這個“陳草薋”,已經成為了連接整個冒氏家族的精神紐帶。秸稈沒有生命,但“陳草薋”還有生命,它將會伴隨著這個家族走過一代又一代。

好節目講好故事家風傳承也需要“儀式感”

  唐代詩人白居易説:“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無論是董家的賬本,還是冒家的“陳草薋”,雖然已經傳承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是它們蘊含的勤儉持家的良好家風,到今天談起來也一點兒不過時。《家風中華》節目,創新性地將傳統家風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綜藝有機融合在一起,展現出家庭發展、國家發展之路上“家風”的重要性。雖然是用“秀”的方式,但“秀”出的卻是對中華家風的無限溢美和深刻內涵。

  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道德傳家則可十代以上。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風正則行得正,家風淳則風氣淳。中華文化是一種倫理型的文化,家風是《家風中華》的節目之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從良好的家風中汲取精神力量,無論走到哪,去向何方,都不會迷失方向。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根脈,保持一些必要的儀式感,更能助力良好家風的傳承。也許你的家庭沒有傳承了幾十年的老帳本,也沒有堆積幾百年的“陳草薋”,但就算是一次小小的家庭聚會,一封家書,也能用儀式感喚醒我們對於家庭的歸屬感,從而更用心地對待生活。即便是物質豐富的今天,崇尚自由發展的個體,也需要銘記家風家訓來保持對民族、文化的敬畏。無論時代怎樣變換,滄海桑田,家風總是與我們相伴相生的存在。(楊 杉: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熱點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