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景德鎮原創陶瓷藝術品及藝術衍生品市場實現了良性互動
專家建議搭建健康的藝術生態圈,拉近大眾藝術品與消費者關係。
“隨著人均GDP的不斷提升,人們的消費結構進入快速轉型期,衣食住行在消費比重迅速下降,文化藝術消費異軍突起,然而在藝術品生産和消費的供給之間,人們往往感覺到隔閡。”近日,廣東省藝術品行業協會在廣州舉辦“開啟大眾藝術品消費時代”的論壇,在“如何挖掘大眾藝術品消費市場”分論壇中,與會者紛紛出謀劃策,認為應搭建好藝術生態圈,使上遊生産、中游經營和流通、下游消費各環節之間能順暢流動。有專家則提議,藝術家在創意、製作藝術品時亦要考慮到功能性、實用性,生産美的家居用品。
問題藝術品生産和消費供給之間有隔閡
據了解,目前在藝術品消費市場中,已形成金字塔結構,其中最頂端的是收藏、投資,他們往往通過二級拍賣市場,或直接從藏家、藝術家圈子裏購買。在最底端的大眾藝術品消費市場,本應是最龐大也最活躍的市場,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雖然我國已經達到大眾消費藝術品的經濟實力,但實際購買卻不理想。一方面,藝術家們的藝術品及相關衍生品為找不到出路而苦惱;另一方面大眾又常常為市場上買不到精緻、可心的、美的藝術品而不滿。
有觀點認為,目前國內大眾藝術消費時代還未真正到來,大多消費者還處於“看一看,想一想”的階段。同時,在藝術家層面,國內大多藝術家也不像日本草間彌生等,形成成熟並被市場認可的藝術衍生品。
對此,中國藝術産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認為,我國藝術品消費市場現正處於形成的過程中,未來存在巨大市場潛力,這是一個發展趨勢。“從實際市場來看,國內藝術消費市場在這幾年得到快速發展和起步,以藝術衍生品産業為例,從創意到産品到産業體系,都在逐步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美術館也在強化藝術教育,同時很多國內美術館開始做一些藝術衍生品,這都是一些非常積極的信號。”
藝術衍生品産業被視為大眾消費市場的一個最重要組成部門。據西沐介紹,根據國外相關數據統計,在藝術市場交易中,藝術衍生品的成交額要6倍高於藝術原創品的成交額。在國內,陶瓷藝術就已經有所表現,比如景德鎮陶瓷主要做的藝術瓷,當地陶瓷産業一年的成交量大概在400億元左右,其中藝術陶瓷佔很大比例,景德鎮的藝術衍生品已經形成品牌效應。“原創陶瓷藝術一年可能賣2000萬元,而其藝術衍生品銷售可以上億,有一些藝術家在衍生品方面做得不錯的。”
他估計,國內目前雖然還處於藝術衍生品發展的過程中,但是隨著藝術衍生品的發展,以藝術家為品牌的衍生品的市場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目前,挖掘藝術品市場的需求、釋放需求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最為迫切的任務。”西沐指出,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過程中,培育藝術品消費,發掘藝術品市場需求,提升有效的市場供給能力,可以説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一個永恒的課題。“要完成這個任務,一是要積極發展藝術品消費市場;二是要努力提高藝術品市場的有效供給能力。”
“大眾藝術品消費的目的就是為滿足審美需求而進行消費,其性質與普通消費者進入一般商場類似。”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劉雙舟指出,“消費者的期待在於審美和消費需求的實現,而不是藝術品投資和收藏所關注的資金的保值、增值和安全性。”
此外,與收藏、投資類藝術品銷售渠道和場景不同的是,大眾藝術品消費市場屬於自由競爭充分的市場,“具有單件藝術品資金進出量小、受眾面廣、準入門檻低、所佔市場份額大等特徵,經營主體多且競爭十分激烈。”
北京皇城藝術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月明認為,當前我國大眾消費藝術品市場不活躍、不會真正繁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藝術教育。他進一步解釋稱,大眾不接受藝術品消費是因為有四個隔閡。第一個隔閡是大眾對藝術品的認知問題,藝術品對大眾的吸引力不夠。第二個隔閡是經營者的問題。經營者將藝術品當作撿漏、暴富來宣傳。藝術品的價值探討、輿論導向也是個問題。第三個隔閡是藝術品和藝術衍生品性價比不高,阻礙大眾親近藝術品。第四個隔閡是市場不誠信的問題。
出路專家建議構建藝術生態圈打通上中下游
“生活共鳴和審美共鳴是一致的。藝術品的市場是巨大,衍生品研發方向應朝著中看且中用走。”胡月明建議,藝術家們要將藝術品與衣食住行結合起來、打造品質生活、品類生活。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張溫帙主張,審美功能一體化,即藝術品的創作和生産既要有功能性又要有審美性,要在生活中為人們營造、享受藝術的氛圍和空間。
“這兩年我更多地關注藝術生態圈的問題,包括創作、生産、流通、傳播到消費。”藝術家、策展人、佛山美術館聯盟秘書長江山表示,藝術生態圈包括的環節,應該是從藝術家的創作到生産者的開發、傳播者的傳播、平臺運營者的推動,直到家庭的終端消費和收藏家的收藏,這一個生態應是健康良性的。“建立健康良性的藝術生態圈,其對市場運作提供基礎,也會對藝術産業提供養料和氛圍。”
但他也提出,當前所進行的藝術活動,包括藝術展覽、藝術市場所關注的點,在某些程度上,它和當代、今天的生活有脫節的地方。“我們站在今天,能夠從過去的作品裏面看到過去人們的生活,但現在的大量藝術作品,若是站在未來來看,未來人們可能是看不到我們今天的生活。我們現在的藝術品,更多的在沿用、消費前人的財富。”
“藝術家們應更多地關注有創造性的、有當下意義的藝術作品和創作,這一缺失會影響到藝術的進一步傳播,甚至無法滿足消費需求。”他提出,在整個藝術生産和消費環節之間,能不能去做一個貫通,能不能讓所有的人群都參與進來,能不能夠讓當代的、傳統的在我們這個生態環境裏産生交叉、擴建,讓所有的人在這些環節裏有效地交流,從而為受眾提供更加豐富更加全面的藝術滋養。
“藝術消費不應只停留于畫廊,應打通到創作上游去,認真地建立品牌的號召力和凝聚力,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挖掘地大眾消費市場可能。”江山如是説。
廣州藝術品行業商會專家顧問向仕傑認為,在金字塔消費結構中,打造好藝術消費最底層基座是必需要,培養了最底基座的消費人群,以後這些人群才能不斷升級到第二層、第三層、甚至最頂層。“我認為,對藝術價值的理解要融入藝術教育和藝術傳播領域,要融入産品裏。藝術的生活化不應該只是場面的問題,還應該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的結合。從價值的考慮和多元化的思考,藝術品經營機構、從業人員等要重新調整産品模式、銷售模式、組織架構和商業模式等。”
西沐認為,藝術品消費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它不僅僅是需要的是消費的低端化,隨著人們消費能力與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的中高端化發展與提升也在所難免,“這關鍵取決於我們藝術品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水平,以及消費産品的提供能力。所以,我們要積極研究與探索藝術品消費市場的機制與實踐案例。”
近年來,平臺+互聯網模式的出現,確實極大地推進大眾藝術品消費及其産業的發展,這種模式所提供的個性化服務為藝術品消費的發展提供了越來越多元化、多樣態、多路徑的可能。但西沐也提醒到,藝術品消費的創新發展要合規合法。特別是藝術品交易本身要合規合法,交易模式的創新探索更要合規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