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最近下發《關於“質量管理2016”辭書、教材教輔和地圖類編校質量不合格出版物的通報》。通報顯示,有19種出版物編校質量不合格,涉及16家出版單位。目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已依據《出版管理條例》和《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對相關出版單位下發了行政處罰決定書,給以警告的行政處罰,並要求相關出版單位在30日內全部收回不合格圖書。
今年開展的“質量管理2016”檢查行動,把檢查的重點放在辭書、教材教輔和地圖類出版物上。這類出版物都是工具書,儘管目前網絡檢索正在替代工具書使用,但它們仍然擁有很大的市場。正因此,這類圖書也被一些出版單位視為圖書出版的重點工程。它們成為不合格出版物,不僅讓出版單位蒙受一定的經濟損失,對工具書使用者的影響更是無法量化,其間的教訓十分深刻。
當前,出版領域粗製濫造的現象並不罕見,一些具有文獻性質的多卷本圖書出現差錯以後,由於很少有再版的機會,這些差錯將永久留存,誤導很多人。總結其教訓,不外乎一些出版單位在業務建設上不夠用心。但除此以外,還應該看到一些外部條件的變化也在影響著出版物的文字質量。
一是圖書出版已經走上市場化的道路,這使出版單位形成了逐利的觀念。評判一本圖書的優劣,不是看書質量如何,而是以創造了多少利潤為標準,對差錯糾正的重視程度降低了。二是有不少出版單位打著“協作出版”的幌子,違規出賣書號,使編校程序處於失控狀態,非專業人員承攬了編校業務後,自然不能保證其質量過關。三是在電腦使用普及後,作者交出的稿子大都是打印件,這固然節省了出版單位的文字錄入成本,但也對編校人員産生了麻痹作用,也會放鬆對差錯的訂正。四是隨著網絡書寫的氾濫,出版隊伍對文字的恭敬態度正在減弱,網絡寫作隨意用同音字甚至用符號替代準確文字,不僅對文風産生了不好的影響,也使作者和編輯對出版物的文字使用産生了輕率的態度。
我國老一輩出版工作者對於文字向來有恭敬的態度,校對工作又被稱為“校讎”,也就是説把差錯當作仇敵。今天雖然圖書市場已經出現了很大變化,但圖書作為一種精神産品,仍然負有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老一輩出版工作者視差錯為仇敵的精神仍應繼承。
圖書出版雖然已經市場化,但就像別的行業一樣,市場化並不意味著就可以出版不合格産品,出版單位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而無視圖書質量,尤其對辭書、教材教輔等工具書,更要懷著對下一代高度負責的態度認真把好質量關。另外,有關方面還要根據出版業的變化,以與時俱進的態度制定對症下藥的業務規則。比如,出版單位與一些社團機構、圖書工作室的協作出版,不能把編校業務放到社外,要嚴格遵守執行原有的編校流程,從源頭上堵住差錯氾濫的缺口。在校對程序出現變化以後,編輯和校對要有明確分工,不能因為業務混淆而導致無人負責。唯此,才能在市場化和互聯網時代呵護出版物的文字質量。
(周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