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綜藝官網

許嘉璐:陽明心學是治療今天社會癌症的一劑良藥

文化藝術 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13日 15:4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由中國文化院、北京三智書院共同主辦的首屆“人類智慧與共同命運——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將於10月15-16日在北京召開。論壇組委會主席、中國文化院院長、第九、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説:“本次論壇有可能成為改革開放以來規格最高、規模較大、影響最大的關於陽明心學的學術研討會。”

在論壇前夕,10月12日,主辦方特意在北京中國文化院安排了一場媒體聯合採訪會,讓各家媒體有幸採訪到許嘉璐。他向記者介紹了本屆論壇籌備情況,並談了王陽明在今天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型人才。對一些人認為的“從民間到官方,現在有一股王陽明熱”的觀點,許嘉璐不敢茍同。

他説:“我沒有感覺到陽明熱。太陽很熱,我頭頂的燈泡很熱,但我們並沒有感覺到它們的熱。它們也許還很冷,很寂寞,很悲哀。在中國,只有很少的人知道王陽明,連一個省級的研討會都沒有。而我希望這次論壇能開一個好頭,喚起人們心中的良知,為樹立社會良好道德風尚做出努力,讓陽明心學思想真正進入每個中國老百姓的心窩。”    

這個世界會好嗎?

首先,許嘉璐憂心忡忡地從一個問題講起,“世界如此之快是好事,還是壞事?”

許嘉璐説,當今世界,風險和危機無處不在。資源枯竭,環境惡化,不平等加劇,加上不時爆發的衝突、戰爭和恐怖活動、日益加大的貧富差距,“人類怎麼了?人類的命運命懸一線。”許多國家的智者不斷發出人類正面臨自我毀滅的警示。

許嘉璐先生

許嘉璐先生

在我們國家,社會道德的滑坡,信仰的缺失,這些顯而易見的事實也同樣存在。“怎麼辦?“許嘉璐説:“增加警察。警察不夠,再增加輔警。再不夠,把退休的大娘請出來,帶上紅箍幫忙維護社會治安。這真的有用,北京朝陽區的許多案子都是那些朝陽大媽們破獲的。但是能把所有的問題根本解決呢?不能。我本是教授訓詁學、音韻學的,是治器不是治道的。但這30年逼得我不得不去關注社會,關注國際。一觀察,我找到了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人心。”

許嘉璐談到,回看歷史,中國的歷代大儒其實一直在尋求人心靈問題的解決。“而陽明心學的作用,就在於它是治療當今社會癌症的一劑良藥。”

許嘉璐認為,中國是一個很怪的國家,漢末佛教傳入中國,南北朝道教傳入中國,而後又有各種思想各種宗教傳入中國。但在中國的土地上,宗教戰爭一次也沒有發生過,為什麼?“因為我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一要中庸,二要和合,三要反求諸己。都是為了以和為貴。南北朝時釋與儒互通,佛教本身求和平,求安詳,釋迦牟尼最早提倡男女平等。原始佛教就包含著避免戰爭的理念,與中華文化融合。道教包含長生久視的理念,所以也要求身心和合,物我和合。南北朝幾家宗教學説爭論,不但沒有引發戰爭,反而相互學習。而作為儒家的王陽明,也受到過佛家的影響,並將佛家思想的精華融入到儒家。‘心即理,理即心,’不是王陽明的發明,是唐朝和尚説的。儒家從佛教那裏學到了形而上的方法,王陽明的心學跟佛教思想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而反觀世界史,特別是號稱“世界中心”的歐洲,自古以來,不同信仰之間,一種信仰的不同宗派之間往往都是兵戎相見、血光滔天,直到今天這種趨勢仍舊沒有得到完全的遏制。因此我們需要研究儒釋道為什麼能夠相融共進,這种經驗是極其寶貴的,也是今天的世界所需要的。

“致良知”

許嘉璐認為,在政治家眼中,王陽明的學説也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值得深思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多個場合提到王陽明或引用王陽明的學説。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討論時更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

就在幾個月前,許嘉璐去了一趟王陽明的故鄉浙江余姚。他參觀了王陽明故居紀念館,並感慨:“何為死而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春秋魯國的左丘明提出‘死而不朽,何謂也。’是説身體雖然死亡而言論、功績等長存的才叫死而不朽,那麼王陽明他這樣一位雖已離去近500年的歷史先賢,但他的為人德行、言論、功業卻被世代眾人所傳誦,是真正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之人。”

但許嘉璐最感佩王陽明的,不是他做到了人生的“三不朽”,而是“傾其一生不斷追求真理”的精神。許嘉璐説:“孔子、孟子等至聖先賢何嘗不是這樣呢?這才是真正的儒學傳統,儒生們傾其一生都在追求真理。王陽明不是為了當官而讀書,他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來關照自己,讓自己做一個聖賢的人。他被貶謫貴州龍場驛以前,學問有三次變化,悟道之後,又有三次變化。每次變化都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超越自己。他的心是無限大的,包含著宇宙。”

許嘉璐認為,王陽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有了致良知,才能夠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外部表現。致良知是知行合一背後的理論支撐。陽明心學應時代需要而生,目的是為了指明當時社會和民族的前進方向,為了挽救世道人心。因此他一再強調,他所説的‘知’,是知‘理’、知‘性’、知‘心’。而這‘心’則是‘捫心自問’的那個心,也就是孟子所説的是非之心、羞惡之心、惻隱之心、辭讓之心。今天我們討論陽明心學,同樣面臨整個社會乃至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道德倫理水平下降和信仰缺失的問題。如何針對時弊樹立信仰?如何把中國人民上萬年努力實踐積累下來的經驗傳承下去,把中國知識精英幾千年苦苦思索與研究傳承下來的文脈繼續下去?如何用它來幫助黨中央抵禦住消極的、腐敗的社會濁流?這是關係中國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大事。‘知行合一’決不是一句口號,要呼籲社會‘致良知’,發現‘人人皆有良知’,讓‘天理良心’重新走進老百姓的心裏。”

王陽明學説“應該納入義務教育”,“更應該進黨校”

對於“王陽明的思想精華和相關學説是否應該納入義務教育,編入教材”的問題,許嘉璐回答:“王陽明的學説是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之大成,所以一定要將其納入義務教育,但不能操之過急。和孔孟學説相比,王陽明的學説並不是很熱,還是很冷清的。而教育系統的領導人、教材編訂者和老師們的知識、領悟、準備都沒有到位。因此,我們首先要先在學術界動員起來,讓大家知道其重要性,這需要時間。另外不能原原本本的將陽明學説選入課本,要有所刪改,注意形式和內容,比如多放一些格言,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編入教材。”

活的文化在哪呢?許嘉璐給出的答覆是:“文化活在街道上、屋檐下、在人的心裏。優秀傳統文化不是擺設,不是只供學者研究的對象,而是養成民族靈魂的最好營養。如果傳統文化只存在於學者的書齋裏或研討會上,那麼我們也可以説,它已經死亡了。”

許嘉璐遺憾地説,像易中天這樣被人喜聞樂道的學者太少了。“如果中國有一千個易中天,就能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傳統文化,喜歡傳統文化。你要覺得易中天講的不好,你可以去講啊,每個人都去講,每個人都去成為易中天,那傳統文化就是活的文化。所以,我們應當更為積極地開展工作。學理研究仍然是基礎,但也不能只坐在書齋,還要推動傳統文化的普及,要把傳統文化推向民眾、推進生活。只有滿足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的懷念和渴望,才能建立起持久的和諧。”

許嘉璐一再提到,學者包括他自己並不是民眾的導師。“我們並不一定比老百姓做得更好、體會更深,我們只是先知先覺的人。我們更像是酒店裏的Morning Call(編者注:叫醒服務),我們的工作是喚醒。”

眼下,首屆陽明論壇就是一個喚醒,一個酒店的Morning Call。“我呼籲了好久。我在一篇文章裏講過:‘沒有文化的建設是建在沙灘上的大廈。’在社會的轉型期,在時代的轉型期,人的思想應從利益和金錢至上的觀念中轉過來,轉到愛和良知上來。我們該用王陽明‘簡約明白’的方法給百姓把這些道理講清楚。”

現場記者提問

現場記者提問

在採訪的最後,許嘉璐説,陽明思想不僅應該進學校,更急迫的,應該首先進黨校,“老百姓是善良的,許多社會不良風氣恰恰是領導幹部尤其是黨的領導幹部造成的,比如貪污腐敗等等。黨的各級領導幹部,他們是社會各界的精英,也是社會潮流的引領者、推動者。只有他們提高修身做人、為官為政的水平,才能帶動、輻射社會各界更好地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更加紮實的文化基礎。”

文/彭治國

 

推薦閱讀 許嘉璐 |
熱點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