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 由中國文化院、北京三智文化書院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將於10月15-16日在北京召開。日前在中國文化院召開了論壇預備會。主辦方代表中國文化院院長許嘉璐先生,北京三智文化書院院長王守常先生、理事長高斌先生以及數名國內陽明學專家學者出席了預備會。在會議上,許院長髮表重要講話,並與學者共談陽明心學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許院長指出:本次論有可能成為改革開放以來規格最高、規模較大、影響最大的關於陽明心學的學術研討會。王陽明思想本身有很多值得研究和開掘的地方,是當今中國思想研究的寶庫。
探討陽明心學的當代價值,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今社會現實相結合的抓手。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為什麼習主席如此重視“知行合一”?從思想發展規律看,任何學術都會經歷醞釀-生成-興盛-細化-衰落,再由新學説、新思想總結前人,開闢新風,取而代之,週而复始,盤旋而上這樣的過程。陽明心學的提出正值宋明理學達到空前繁盛時期,學人迷失于其龐大複雜的體系,研究亦趨於支離瑣碎,漸漸背離儒學本意。“知行合一”矛頭直指當時“空談誤國”之風,可謂一付濟世良藥,雖然一時反對者眾,蜚語紛然,可是還是迅速得到社會認可。對比中國共産黨九十年的歷史,不就是不斷追求“知行合一”的過程嗎?從土地革命到萬里長征,從改革開放到提高民生,無不是在實踐為人民、為百姓謀幸福的宗旨。今天我們面臨著各種主義與思潮的論戰,各種空談與口號的誤導,術語層出不窮的陷阱,更要旗幟鮮明地用“知行合一”掃蕩一切理論脫離實際的歪風,大興實踐之風,用實實在在的“行”,即現在常説的真抓實幹富國興邦。
第二,“致良知”是“知行合一”背後的理論支撐。陽明心學應時代需要而生,目的是為了指明當時社會和民族的前進方向,為了挽救世道人心。因此他一再強調,他所説的“知”,是知“理”、知“性”、知“心”。而這“心”則是“捫心自問”的那個心,也就是孟子所説的是非之心、羞惡之心、惻隱之心、辭讓之心。今天我們討論陽明心學,同樣面臨整個社會乃至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道德倫理水平下降和信仰缺失的問題。如何針對時弊樹立信仰?如何把中國人民上萬年努力實踐積累下來的經驗傳承下去,把中國知識精英幾千年苦苦思索與研究傳承下來的文脈繼續下去?如何用它來幫助黨中央抵禦住消極的、腐敗的社會濁流?這是關係中國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大事。“知行合一”決不是一句口號,要呼籲社會“致良知”,發現“人人皆有良知”,讓“天理良心”重新走進老百姓的心
第三,陽明心學作為中國儒釋道思想的集大成者,體現了理論的包容性和對真理的不斷追求。中國哲學思想的精華在於“和”,不僅體現在人際關係、天人關繫上,也體現在各種學術理論和宗教思想不斷融合之中。王陽明批判地繼承了程朱的“格物致知”之學、禪宗的“明心見性”之説,在兼容並蓄中不斷改進自己的學術思路,終成一代宗師。這充分體現出中國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方面的智慧。縱觀現代哲學思想的發展,後現代解構主義盛行、建構資源匱乏,造成信仰缺失,社會離散等諸多問題。世界需要精神文明的重建,需要能夠融合古今中外先進文明的智慧,需要面向未來抉擇人類的共同命運。中華文明所具有的胸懷天下的氣度和海納百川的智慧,正是我們對世界、對人類的貢獻。我們今天研究王陽明,就是應該繼承他的膽識和勇氣,而且具有比他更宏闊的眼光和更高而深邃的思想。
最後,我們這些學者自己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讓陽明思想落地,和百姓生活結合,是本次論壇的落腳點。本次論壇既要有學術的深度,理論的高度,又要有振聾發聵的響度。理論是基礎,沒有比較完善而系統的理論作為基礎的“學術”,是經不起推敲的散沙。但理論必須聯絡實際,“行乃知之誠”,一切落實到行動中才是真正的“知”。任何學術討論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應重點考慮現實社會的需要,把陽明心學的當代價值和社會意義開掘出來。我們可以通過論壇向社會發出倡議,通過各種媒體、文化載體、文創活動,讓社會直接感受到陽明思想的內涵,還要提出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和指導性意見。希望通過舉辦數次這樣的論壇,涌現出一批宣傳陽明心學、踐行陽明思想的先知先覺者,讓“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這七個字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真正進入到老百姓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