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王陽明是傳統中國心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了朱子之後理學發展的又一思想高峰。他的心學思想的形成以貴州修文龍場的大徹大悟為標誌,開始提出“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等一系列學術觀點。最有創造性的良知學説,如果追溯其前後淵源,其實也發端于修文龍場。從龍場悟道開始,王陽明的心學思想開始在不同的地域傳播,最終席捲大江南北,影響日本、韓國,遠播歐洲、美國,不僅在中國儒家文化內部成為與朱子學並埒的一大思想學派,而且也是東亞文明最能代表深邃生命體驗和直觀智慧的哲學理論,迄今為止仍在以積極的身影參與現代性思想文化的討論與建設,以活躍的恣態步入國際文明對話的隊伍或行列。
由於王陽明悟道的地點在龍場,心學思想形成的地點也在龍場,而龍場悟道與心學思想的形成又預示了自十一世紀以來便己有長足發展的“理學”理論形態的轉型,標誌著中國思想文化又出現了頗具時代節律脈動特徵的新走向,因而修文龍場歷來被中國學者視為心學的“祖庭”,上世紀90年代又被日本著名學者岡田武彥譽為王學“聖地”。世界各地的陽明學仰慕者都以“朝拜”龍場為最重要的人生經歷,不僅顯示了心學長期持續不斷發展的學術魅力,而且説明了良知學説對於人類尋找安身立命之道的重要。人們追尋陽明心學之路就如行走在追求真理之路上一樣。而走進已化為久遠記憶的龍場悟道的歷史性現場,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了解陽明充滿人間關愛情義的精神世界。
陽明思想學説的核心,乃是如何完善或成就人的德性生命。而完善或成就人的德性生命,如果借用傳統中國人的語言表述,就是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聖賢。與西方上帝觀念支配下的“道成肉身”不同,中國文化認為每一個現實社會的人,都可以通過積極剛健的進學修德,步入至善至真至美的“聖境”,也就是所謂的“肉身成道”——生命存在與創生不已的形上天道的完整合一。“肉身成道”與“道成肉身”不同,是人在歷史文化中的超越理想的奮勉實現,而非彼岸天國世界上帝的眷顧或召喚。它的本體論依據就是人人均有的良知,代表人性高貴和莊嚴的一面。實現良知的過程本質上就是成聖成賢的過程,不僅人人均能做到,而且反映了中國文化一貫堅持的成德發展方向。因此,良知學本質上就是實踐之學,不能僅限于理論形態的探討,必須活化為人的生命行動。而所謂走進王陽明的思想世界,其實即為走進自己的良知世界。只有採取以心印心的方式來認真加以閱讀,我們才能理解或讀懂一個活的充滿精神情趣的王陽明。
王陽明的思想當然並非僅限于良知學説,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萬物一體”説等等,都是中國思想史上必須嚴肅對待和討論的話題,儘管爭論商榷者頗多,但繼承發展者也不少。他的宇宙觀、生態觀、經學觀、本體論、中和論、禮樂論、親民説、狂狷説、博約説等一系列思想,也在中國哲學史上熠熠生輝,代表了一個時代思想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與他一起沉思對話,轉化今天從事思想文化建設的活態資源,豐厚華夏民族已有數千年積累的精神寶藏。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表面深奧難懂,實則質簡易樸實。因為他的思想言説對象並非只是傳統的士大階層,而是整個士、農、工、商社會。王門後學也多積極從事“覺民行道”的人間秩序建構活動,即使“愚夫愚婦”也是他們開展“教化”工作必須考慮的對象。心學思想紮根於人人均有的本心本性,能夠直入神髓打動人心,深入良知體會意義,也必須是平實的實踐的,而非抽象的晦澀的。所謂“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任何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即存在即超越的生命意義,領悟即工夫即境界的存在價值。即使極平常極普通的責任倫理行為,也能維護人的莊重和尊嚴,促進社會的完美或完善,乃至融入宇宙天地大化之中,感受大化流行與生命創造合二為一的人生喜悅。
走進王陽明的思想世界,即是走進他的生命旅途。與他同處於一境界,在人生“求道”、“悟道”、“行道”的艱難道路上,感受他所遭際的痛苦,分享他所經歷的喜悅;與他一起領悟超越的信息,體驗良知的溫暖,鼓舞奮鬥的勇氣,強化動心忍性的增益力量。
陽明一生兼有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的不朽功績,儘管心學的播衍總是顯得時顯時晦,與之相應的評價也有褒有貶,社會時代的吊詭式變遷和文化心理視角的錯位常常令人感到啼笑皆非,但眾多聚訟紛紜的評論,以及層出不窮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不絕如縷的學派綿延傳承現象,仍足以證明陽明不僅是屬於歷史的,更是屬於現在和未來的。而我們之所以要走進他的精神世界,目的則是為了重新尋找契理契機的思想對話與學術發展方法,嚴格維護心學“為法天下,可傳後世”體用不二的純正性,從而更好地樹立卓犖的人格風姿,建設人類安身立命的美好家園。
作者:張新民 文章由中國文化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