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近日,由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作家協會共同主辦,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承辦,中國文化譯研網協辦的“2016中外文學翻譯研修班”在北京落幕。活動期間,眾多海內外專家學者、出版界人士就中國文化藝術的傳播、中外優秀文化作品的交流等相關領域進行了充分研討。作為大家關心和熱議的話題,中國文學作品的海外推廣收穫了尤其多的可貴建議。
中國文學走出去有喜有憂
近年來,一系列有利因素賦予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新契機,除了傳統的歐美市場,中國文學作品也被推廣到一些此前很少涉及的國家。阿爾巴尼亞翻譯家伊利亞茲·斯巴修表示,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燃起他對中國文學的熱情,進而翻譯出版了阿文版的《蛙》,成為首部直譯為阿語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白俄羅斯青年翻譯家達莎説,過去在白俄羅斯很少看到中國文學作品,即便有也是俄文版本。隨著兩國文化交流的日趨深入,不僅直接譯成白俄羅斯語的中國文學作品數量增多,題材也不局限于小説。“我主持的‘對白’工作坊産生了許多中國古典詩詞翻譯成果,現在也開始翻譯徐志摩、汪國真等近當代詩人的佳作,而且我們馬上要成立國家漢學協會,對中國文化作品的引進工作將再上臺階。”達莎説。
“一帶一路”建設深化了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去的維度與層次。埃及青年翻譯家哈賽寧説,現在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日趨緊密,中國文學藝術也在阿拉伯世界廣受歡迎,中國各大高校阿語系與中東研究所的廣泛設立,更為中國文學的傳播提供了專業支持。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教授馬吉達·蘇菲表示,近年來,許多反映中國穆斯林和少數民族題材的中國文學作品在阿拉伯各國翻譯出版,為當地人民展現了多元而真實的中國社會。
不過,與會人士也指出,中國文學尤其是當代文學作品在對外推廣上仍存在瓶頸。南京大學教授黃髮有在美國調查時發現,除極少數榮獲超高榮譽的作品外,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西方大眾圖書市場讀者十分有限。韓國圖書策劃人金宅圭和姜聖民説,《許三觀賣血記》、《活著》等書籍都曾在韓國大賣,但2010年以來,中國小説的銷售狀況一直不甚理想,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除了題材偏好的變化導致接納度下降外,還包括外國圖書版權價格提高、全球圖書出版業萎靡、缺乏有效聯絡平臺等。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認為,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推介仍未脫離自然狀態,經典文學作品的系統化收錄尚待完善。
甄選高質量的文學作品
近年來,中國文學作品出版呈現井噴趨勢,每年出版長篇小説即高達幾千部。專家普遍認為,對外推廣需要甄選出代表國家文學創作水準的優秀作品,同時也要與海外譯者和出版機構建立固定、有機的聯絡。“碎片化、偶然化、個人化的文學作品交流會阻礙優秀文學作品的傳播。”當代雜誌社社長孔令燕説。
據悉,目前已有“中國當代文學對外譯介工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工程”三大項目為中國文學作品的推廣發揮著積極作用。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劉衛東對此表示認同:“通過文化工程的方式推出作家作品,是當代國際文化交流的一個趨勢。”同時,他指出,當前的推廣工作已形成了獲獎與翻譯的良性互動。自莫言獲諾獎以來,包括曹文軒、劉慈欣乃至近期的郝景芳等多位中國優秀作家及作品的獲獎,都離不開與翻譯的密切聯絡。
多位專家還結合實際工作,闡發了選拔優秀作品的評判標準。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李玲認為,作品遴選首先應考慮中國當代文學自身的經典性。“上乘佳作達到的高度就是直面苦難,張揚人類的各種美好精神,同時彰顯優秀的民族品質或對其劣根性進行深刻反思。”她説。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則總結了4點適合對外推介的優秀文學作品的標準:作品能反映漢語的語言之美;作品可以呈現多樣態的中國經驗,表現中國人的人文生活以及中華文化的內涵與情感;作品具有參與世界對話的可能性,能引起全球性的共鳴而非只囿于中文世界;作品的形式應具有可研究性,能在全球化的時代展現獨特的風格。十月文學院副院長趙蘭振説,評判一部作品是否值得推廣不能忽略文本本身的文學性。他認為,文本的語言與美學問題、作者對整體敘事技巧的把握都很重要。
重視文化的轉換與銜接
中國文學作品的推介有賴於高質量的翻譯,這需要中方和當地譯者在文化的轉換與銜接上下一番功夫。許多專家表示,翻譯中的困難並不在於知識層面的語言轉移,而在於如何在譯作中表達基於中國人生活環境的現實經驗,以及作品中採用原生態語言營造的豐富意境。為此,多位中方學者建議外國譯者站在敘述者的立場上理解作品,先準確把握作者的立場,再選擇能準確表達其情感的本土化詞句。
隨著近年來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作品不斷增多,如何保證方言俚語等建構起的本土化敘述不在翻譯過程中被濾掉,成為全世界譯者共同面臨的難題。新西蘭翻譯家鄧肯·坎貝爾提出,譯者應該讓自己隱身,令原著作者直接同讀者進行溝通、交流。當面臨某些確實難以轉換的“中國化”詞句時,譯者應該增添文采,提高作品的故事性,這樣或許能彌補一些難以避免的小誤差,增添作品對不同文化背景讀者的吸引力。
此外,一些與會專家表示,要令作品引起共鳴,最好能在當地找到與之相似的社會文化因素。伊朗學者莫特拉格從伊朗社會對詩歌的熱愛和重視出發,著力推廣中國的詩歌作品。越南越中友好協會副會長阮榮光表示,越中兩國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又同為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國家,他近年來面向越南官方翻譯出版了大量中國政治理論類作品,取得了積極反響,也因此獲得本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土耳其青年漢學家吉來説,土耳其與中國歷史共通的一面,為在土推廣歷史題材的中國文學作品提供了有益條件。“中國古代王朝的治亂更替、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從落後到復興的歷史對我們而言並不陌生,土耳其也經歷了從奧斯曼帝國的輝煌到衰敗崩潰、最後建立共和國的過程。我們可能面臨相似的挑戰,也因此産生了同樣的思考。”(實習生 馬逸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