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傳統書畫裝裱修復匠人張文軍26年孤獨堅守。他説,由於傳統裝裱工作枯燥,同時專業性強,就業面相對較窄等原因,當年和他一起做書畫裝裱修復的人多數都已改行,能堅持20多年的人,屈指可數。圖為他正在檢查一幅畫。 劉玉桃 攝
圖為修復畫。 劉玉桃 攝
一把木頭直尺,因使用時間太久兩側已磨損,小巧的刀片握在張文軍的手裏,旁邊放著一盆自製的糨糊,20多年的書畫裝裱生涯中,這是張文軍最常用的家當,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
傳統書畫裝裱修復匠人張文軍從事書畫裝裱已有26個年頭,“剛開始不熟練,手被刀片割破是常有的事。”
20多年前,還在上高中的張文軍,機緣巧合認識了從事書畫裝裱的師傅。“第一次接觸書畫裝裱,就被深深地吸引,一幹就離不了手了。”
如今,前來找他裝裱書畫的人越來越多,不到30平米的裝裱室內,桌子上、墻上,到處都是送來的字畫,其中有名人大家之作,也有書畫愛好者和學生的作品,無論好壞,張文軍都視為珍寶,一絲不茍,“好壞不評,真假不論,是老祖宗留下的行規。”
張文軍彎著腰、低著頭,認真打量一幅學生作品,思考如何裝裱。他説,書畫裝裱既不可喧賓奪主,又要與書畫內容相得益彰。
張文軍介紹,傳統書畫裝裱修復大致分固色、托畫、裁畫心、鑲料、裱褙、壓花、裝天地桿等步驟,其最大的優勢是,修舊如舊,且過程可逆,所使用材料都是無害、環保,可使書畫長久保存。
多年來,張文軍裝裱所用的糨糊,都是他自己用上好的麵粉清洗掉面筋熬製而成,沒有化學物質,可以更加持久保存書畫不被毀損。“裝裱的最大功能是保護字畫的紙張和顏色,延伸書畫的生命,其次是美化書畫,便於陳列。”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裝裱也在慢慢發生變化。傳統裝裱材料多用花綾、錦、絹等,而上個世紀後期出現綿綾以及化學合成的材料,裝裱的工具也出現很多先進的、新型材料的尺、刀等。
但是張文軍依舊用師傅留下的刀、尺,“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傳統,不能丟,用了20多年,順手了。”
張文軍説,由於書畫裝裱修復工作枯燥,同時專業性強,就業面相對較窄,高學歷的人大多看不上這個工作,不願學,這是這個行業的悲哀。
偶爾有學院組織學生到張文軍的裝裱室參觀,張文軍會很興奮,他向同學們講授有關裝裱的技能、文化,開闊同學的眼界,提高他們的文化感受能力。
張文軍説,書畫裝裱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活,還要有書畫的鑒賞能力、審美意識,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澱,他希望書畫裝裱能吸引來更多的大學生,可是多數大學生只是看看,而不願專門學習。“尤其美術專業的同學對藝術敏感,熟悉繪畫材料,學習裝裱有很大的潛力,可惜多年來,工匠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得不到社會尊重,使傳承難上加難。”
他有20多個學生,但他們大多學歷不高,張文君很擔心,這些學生是否會一直堅持下去。
張文君感慨:“當年和我一起做這個行當的人多數都已改行,能堅持20多年,匠心依舊的人,屈指可數。”
閒暇時,張文軍會看書學習,充實自己的文化知識,如今他是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文物文獻修復師,也是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産書畫裝裱和修復的傳承人。他渴望書畫裝裱修復在西北地區能早日實現學院教育,讓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匠人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完)(劉玉桃 高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