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綜藝官網

席慕容眼中的“詩與原鄉”:信仰一直都在

文化藝術 中國新聞網 2016年04月22日 11:2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資料圖:席慕蓉。中新社發 張道正 攝

  作者 烏瑤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21日下午,重回故鄉的席慕容在內蒙古師範大學作《詩與原鄉》講座時,以一首《匈奴歌》拉開了對詩歌的回憶。

  席慕容站在臺上連著背了兩遍。她告訴台下的年輕人,即使看上去非常“惡狠狠”的匈奴,骨子裏也有著人們所想不到的精神和信仰。“遊牧文化很脆弱,雖然他也有野蠻、兇殘的一面。但從這裡可以看到,在這樣一個高原上,其實有一種憐憫和同情。”

  已過古稀之年的席慕容是蒙古族著名詩人、文化學者,她生在四川,長于台灣,1989年首次踏入故鄉內蒙古草原。草原生活與蒙古族文化對她的創作影響很深。

  在當日以《詩與原鄉》為主題的互動過程中,她感觸頗深。

  “我常常覺得無法向別人證明,詩和原鄉的關係。”席慕容感慨説,人們到了草原上,總覺得這裡什麼都沒有。但人們不知道,這種“什麼都沒有”正是經過努力建設的結果。因為遊牧文化的文明就是要保護好草原,為子孫後代著想。“建設的本身,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做的正是你所看不見的。”

  “什麼都沒有”的原鄉給了席慕蓉諸多創作靈感。背負厚重歷史、被遊牧文化所浸染千年的古代青銅器,承載草原人民深厚希望、殷殷祝福的座座敖包,以及席慕容自己對這片草原的深深思戀與憧憬,不僅成就了她,也震撼了參與互動的人們。

  “我什麼問題都沒有,我也什麼都不想表達了,我就想跟您做一次目光的交匯。”提問環節,80後姑娘晨曦激動地手抱話筒,目光炯炯。

  “詩一樣的原鄉。其實整場我真正想説的是這句話。”席慕容解釋説,不管這片草原的環境如何脆弱,但生活在這裡的民族和信仰不會消失。在人的生命中,好像詩是最沒有用的,信仰也是最沒有用的。但詩從來沒有消失過,信仰也一樣。“它是我們生命裏最重要的一部分。”

  談及作為原鄉的內蒙古,席慕容當日也數度哽咽。“我十幾年前曾與別人説,未來我不知道蒙古高原在科技、發明上會有什麼特殊的貢獻,可我知道,蒙古高原本身的存在就會讓我們心安。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後僅存的人類的原鄉之一了。”

  席慕容還特別講述了一件對她觸動非常大的事情。此前她曾去參觀內蒙古阿拉善盟的一座廟宇,那座廟曾因歷史原因被摧毀,現在存在的是在原址上重新建設的。“我當時就有點沮喪,這新蓋的廟算什麼?我們應該看古老的,古老的沒有了,我看新的幹什麼?”當時與她同行的一位年輕姑娘的一句話讓她記憶猶新並感恩至今。“老師,信仰一直在的。”那位姑娘説。

  “信仰本身,如果一直在的話,那就是我們祖先給我們的最好禮物了吧。”當日講座的席慕容這一番結尾,引得現場掌聲不息。(完)

熱點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