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 春晚門戶 奧運影像博物館
《百家講壇》“紅色經典”系列
片花欣賞

《紅旗渠的故事》內容簡介


    那是一段今天難以想象的困苦歲月
    一座縣城的幾十萬人
    為了能夠喝上一口水
    每天要在太行山的陡峭山路上
    奔波大半天的時間
    那又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
    十萬人在太行山深處的懸崖峭壁上
    硬是用自己的雙手劈開太行山
    開鑿出了一條人工天河
    它的名字叫做“紅旗渠”
    這是一個讓老一輩人倍感親切的名字
    這也是一個讓年輕一代有些陌生的名字

主講人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曾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解過紅旗渠的工程和事跡。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曾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解過紅旗渠的工程和事跡。
《紅旗渠》第一集:惜水如命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林縣十萬人靠雙手用十年時間,開鑿出一條全長1500公里的大渠。1500公里,相當於北京到武漢的距離。1974年4月,鄧小平副總理帶了十部電影紀錄片到聯合國宣傳新中國建設成就,第一部放映的就是《紅旗渠》。

《紅旗渠》第二集:修渠風波

修建紅旗渠,首先擺在他們面前的就是兩大難題:技術問題,在當時,全縣水利技術人員加上測量員,人數不過30人,技術水平最高的不過是中等技術學校的畢業生。

《紅旗渠》第三集:英雄悲歌

黎明時分,浩浩蕩蕩的修渠大軍出發了,自帶乾糧、行李,趕著馬車、平車,拉著糧食、炊具、鐵鍬、镢頭、鋼釬,有的父子相伴,有的夫妻並肩。

《紅旗渠》第四集:修渠奇觀

從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紅旗渠修建了十年時間,戰線1500公里,30萬人參與修建,這個大禹式的開山導河工程,完全憑著林縣人民一錘一釬一雙手修成。

我心目中的陳嘉庚(上)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福建廈門一個名叫集美的小漁村,17歲時離開家鄉遠赴新加坡,開始了創業海外的傳奇人生。

我心目中的陳嘉庚(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身為南僑領袖的陳嘉庚義無反顧,又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

陳嘉庚生平

陳嘉庚(1874-1961) 近代愛國華僑領袖。早年隨父往新加坡經商,後經營菠蘿和橡膠種植業。1907年加入同盟會,曾以鉅款資助辛亥革命。

主講人 陳毅明

陳毅明,中國致公黨黨員。曾任社會職務有福建省人大代表、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參事、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理事。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紅旗渠的故事
陳嘉庚留影
  • 陳嘉庚
  • 陳嘉庚
  • 陳嘉庚
  • 陳嘉庚
  • 陳嘉庚故居
  • 陳嘉庚故居
  • 陳嘉庚故居
  • 陳嘉庚故居
  • 陳嘉庚墓
  • 墓地博物館
  • 陳毅明
  • 陳毅明
關於CCTV | CCTV.com介紹 | 站點地圖 | 央視人力資源儲備庫 | 版權聲明| 法律顧問:岳成律師事務所 | 聯絡我們 | 網民舉報| 廣告服務| 友情鏈結

中國中央電視臺 版權所有
京ICP證060535號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文網文[2010]024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 0102004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