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段今天難以想象的困苦歲月 一座縣城的幾十萬人 為了能夠喝上一口水 每天要在太行山的陡峭山路上 奔波大半天的時間 那又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 十萬人在太行山深處的懸崖峭壁上 硬是用自己的雙手劈開太行山 開鑿出了一條人工天河 它的名字叫做“紅旗渠” 這是一個讓老一輩人倍感親切的名字 這也是一個讓年輕一代有些陌生的名字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林縣十萬人靠雙手用十年時間,開鑿出一條全長1500公里的大渠。1500公里,相當於北京到武漢的距離。1974年4月,鄧小平副總理帶了十部電影紀錄片到聯合國宣傳新中國建設成就,第一部放映的就是《紅旗渠》。
修建紅旗渠,首先擺在他們面前的就是兩大難題:技術問題,在當時,全縣水利技術人員加上測量員,人數不過30人,技術水平最高的不過是中等技術學校的畢業生。
黎明時分,浩浩蕩蕩的修渠大軍出發了,自帶乾糧、行李,趕著馬車、平車,拉著糧食、炊具、鐵鍬、镢頭、鋼釬,有的父子相伴,有的夫妻並肩。
從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紅旗渠修建了十年時間,戰線1500公里,30萬人參與修建,這個大禹式的開山導河工程,完全憑著林縣人民一錘一釬一雙手修成。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福建廈門一個名叫集美的小漁村,17歲時離開家鄉遠赴新加坡,開始了創業海外的傳奇人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身為南僑領袖的陳嘉庚義無反顧,又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
陳嘉庚(1874-1961) 近代愛國華僑領袖。早年隨父往新加坡經商,後經營菠蘿和橡膠種植業。1907年加入同盟會,曾以鉅款資助辛亥革命。
陳毅明,中國致公黨黨員。曾任社會職務有福建省人大代表、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參事、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理事。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