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心目中的陳嘉庚(下) 陳毅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09日 16:48 來源:

主講人簡介:

  

陳毅明,女,1935年12月17日在新加坡出生。祖籍海南省瓊海市。

  幼年隨以割橡膠為生的父母居住過北婆羅洲和印尼的廖內群島。9歲喪父。1946年隨母遷居新加坡,繼父是街邊小販。用三年半讀完小學,從1950年起當布傘工人。因參加進步活動,于1952年被英國殖民當局拘禁,被關在監獄、集中營裏一年多,1953年7月被“遣送”回國,是馬來亞第26批被驅逐出境回國的難僑。

  1953-1957在集美中學讀書,1957-1961在廈門大學歷史系讀書,1961-1989在廈大工作,教過華僑史、世界通史,技術職稱副研究員。1990調華僑博物院任副院長(主持院務),曾兼任廈門大學陳陳嘉庚研究室副主任。1999年6月退休。

  合著、合編有《南洋華僑史》(主要撰稿人),《陳嘉庚年譜》、《獨木成林──孫炳炎和他生活的年代》、《陳嘉庚教育文集》等。

  中國致公黨黨員。曾任社會職務有福建省人大代表、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參事、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理事。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內容簡介:

  陳嘉庚,一位愛國華僑,十七歲跟隨父親下南洋經商,他靠著自己的精明睿智成為名震南洋的實業家。陳嘉庚致富後不忘苦難中的祖國,他把資金全部傾注于教育事業。就在陳嘉庚興辦學校,以盡天職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祖國的大片江山落入敵手,一時間國土淪喪,神州危在旦夕,身為南僑領袖的陳嘉庚義無反顧,又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他號召海外華僑捐資捐款,他組織三千多名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當陳毅明女士追憶這段歷史時,是什麼讓她潸然淚下?在血肉築成的滇緬公路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可歌可泣的故事?

  陳嘉庚在重慶視察期間,看到了戰時的陪都“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事實,這顯然與陳嘉庚想像的國民黨政府領導下的抗戰情景相距甚遠。他不再對國民黨政府抱有幻想,他為祖國的命運擔憂。當國民黨組織部長邀請陳嘉庚加入國民黨時,被陳嘉庚嚴詞拒絕,他認為國民黨政府不可能拯救中國,這時陳嘉庚想到了遠在延安的毛澤東。1940年6月,陳嘉庚啟程前往延安。延安之行使他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看到了中國的希望。那麼,陳嘉庚先生在前往延安之前,他在想什麼?到了延安之後,他究竟又看到了什麼呢?

  新中國成立後,陳嘉庚告別了生活六十多年的新加坡,隻身一人回國定居,並參與新中國的建設,歷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僑聯主席等職。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八歲。8月15日,北京舉行了隆重的公祭。按照中國傳統的執紼禮儀,周恩來總理和朱德委員長領頭執紼。根據陳嘉庚的遺囑,覆蓋著國旗的陳嘉庚的靈柩被抬上開往廈門的專列。8月20日,專列到達陳嘉庚的故鄉廈門集美,陳嘉庚,一位愛國華僑領袖,將永遠安息在這裡。

  為了追憶陳嘉庚對祖國的貢獻,1990年3月31日,中國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在1964年11月9日新發現的第2963號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聆聽廈門華僑博物院名譽院長陳毅明講述一位愛國華僑領袖感人的故事,《百家講壇》特別節目《我心目中的陳嘉庚》。

責編:百家講壇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