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春聯小課堂:漫談對聯文化

首頁 來源: 央視網 2015年12月28日 15:29 A-A+

對聯雅稱楹聯,其概唸有狹義和廣義的區別。狹義的對聯指一種文體,可以算是詩歌的一種,是繼唐詩、宋詞、元曲之後新興的一種詩歌體式;廣義的對聯,則可以看作一種文化,是對聯文體與民俗文化、民間文學以及建築、園林、書法等藝術門類相整合産生的一種文化現象。對聯的基本特性中包含了文學性、實用性和諧巧性這三部分。它既高雅又通俗,既有純文學的抒情性,也有實用文體的功用性,更有文字遊戲的諧趣性,所以千百年來深受社會各個階層人士的喜愛。

對聯分有很多的門類,如婚聯、壽聯、輓聯、春聯、格言聯、行業聯、名勝聯等等,其中最早出現的是春聯。春聯産生於桃符習俗,漢代以來流行在大門上懸挂桃木板的民俗,上面畫有神像以禳災祛邪。流傳到五代末年除夕,後蜀主孟昶在寢門的桃符上題寫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一聯,這件事被記載在《宋史•西蜀孟氏世家》上,是目前確切可考的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之後經過緩慢地發展,對聯在婚喪嫁娶、名勝園林、居家宅第、官衙祠廟等場合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到明代中早期,春聯脫離了桃符板而改為以紅紙書寫,因而很快發展成為象徵著祈福納祥意義的全民性習俗,一直到清代發展到全盛狀態,上至皇宮,下到茅舍,凡有門的地方即會有對聯張貼懸挂。

從文體角度來看,對聯是繼近體詩和詞曲之後最晚産生的詩歌體式。只是因為出現較晚,所以未能得到中國文學發展史專家們應有的重視。對聯的形式要求是文字的對偶和聲調的協調,應該説是最能體現漢語方塊字音形義合一的特點的一門文藝形式。事實上,對聯藝術也確實為漢文化圈所獨有,被人稱為中華文化的一張名片。

從文化角度來看,對聯是中國社會中應用最廣泛、擁有讀者最多的文藝形式。就春聯而言,俗話説“有錢沒錢,貼對子過年”,餃子可以不吃,鞭炮可以不放,但春聯卻絕不可不貼(習俗中只有遇到喪事的家庭才可以不貼春聯)。即使是遷徙到異鄉甚至異國,這一習俗也被頑強地保留和傳承下來。春聯形式上對稱之工穩、色彩之鮮艷、文辭之華美,可以説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最典型體現。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佈了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中“楹聯習俗”名列第510項,遺産分類為“民俗”,遺産編號為“X—62”。

對聯文體不像詩詞曲賦那些已經發展定形並趨於僵化的文體形式,而是正處在發展中的文學體裁,社會民眾對於對聯文化的熱情近年來一直在持續升溫。清代是對聯發展的巔峰時期。入民國後對聯文體沒有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太多衝擊,仍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建國後直到改革開放這一時段,對聯文化陷入明顯的低潮。近三十多年來對聯文化的快速發展,可以視為低潮之後的一個強勁的反彈階段。在低潮過後,對聯的社會實用範圍有了很大幅度縮減。首先是因為新時代的建築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聯的張貼和懸挂;再是因為年輕人面對多元文化及更多的文化娛樂方式,有了更大的文化選擇空間,熱愛對聯這一傳統文化並達到相當高的理論或創作水平的年輕人在全部人口中所佔比例並不大。但相對於詩詞曲賦等其它的傳統文藝形式來説,對聯文化在當代的境況還算是一枝獨秀的。由於對聯的實用性,全社會的人不得不接觸對聯;由於對聯的諧巧性,很大數量的文化人對於奇聯巧對很感興趣,這些人都可以算是潛在的對聯發燒友,只要文化環境和媒體環境稍稍引導就會形成對聯文化的熱潮。如1983 年春節,中央電視臺文化生活組、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編輯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共青團北京市委文體部聯合舉辦“首屆全國迎春徵聯”,採用應對形式,以“新憲法”、“亞運會”、“萬里長城”、“文藝界名人”、“首都風光”為題,各出一上聯徵對。活動共收到應徵作品18萬件。今年由央視網、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楹聯學會聯合舉辦“2014馬年春節春聯徵集活動”,是徵集上下聯完整的春聯作品,這比出句應對更能考驗作者的實際創作水平,但我們每天的收稿量都在上萬副,這説明春聯習俗和對聯文體在當今社會條件下,還是很受民眾喜愛的。

除了裝點生活場景、營造節日氛圍之外,對聯還同其它傳統文藝形式一樣,承擔著“文以載道”的功能,就是説對聯在裝飾功能、審美功能之外,還有著很強的社會教化功能,可以達到弘揚正氣、凝聚人心的作用,所以對聯文化的作用也正在得到中央高層領導的重視。2013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視察山東菏澤與市縣領導座談時便引用了河南內鄉古縣衙的一副對聯,這是清代內鄉縣令高以永撰寫的,聯語為:“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説:對聯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係,封建時代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産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2014年1月22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見面併發表重要講話。他表示:再過幾天,就是農曆馬年春節了,我念兩副報紙上刊登的春聯送給大家,一副是“駿馬追風揚氣魄,寒梅傲雪見精神”,另一副是“昂首揚鬃,駿馬舞東風,追求夢想;鬥寒傲雪,紅梅開大地,實現復興”。習近平所念的兩副馬年春聯,即為中國楹聯學會參與主辦的廣東“客天下”徵聯活動中評出的獲獎作品,作者分別是美國黃新和山東邵子勤。

中國楹聯學會成立於1984年,現為中國文聯主管的全國一級社團。學會成立三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傳統對聯史料的蒐集整理以及當代對聯文化的普及與提高。在對聯教育方面,學會在全國培養和命名了近百所學校為“楹聯教育基地”,各省市級楹聯學會也都有自己的挂鉤院校並大力推進“楹聯文化進校園”工作。在對聯文化傳播方面,學會重視網絡媒體的興起對於對聯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目前在“聯都網”、“中國楹聯論壇”、“中華國粹網”等主要對聯網站上,正有越來越多的80後、90後對聯創作高手被培養出來。學會更重視與電視這種強勢媒體的結合。就以春聯活動為例,學會2002年春節就配合中央電視臺總編室製作了七集春節特別節目《佳聯趣對賀新春》,在春節七天播出後引起很大社會反響,節目的出句徵對活動收到來自海內外的對句50多萬條。在此基礎上又于2005年春節製作和播出了七集春節特別節目《奇聯妙對賀新春》,同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學會組織創作的讓各省臺主持人向全國觀眾獻春聯的“新春使者送春聯”節目成為整個春晚的一大亮點,社會影響非常廣泛。2011年春晚又以出句徵對的形式與海內外觀眾進行互動,得到了熱烈響應,七天之內收到對句近50萬條,獲獎作品在元宵晚會頒獎。另外各省電視臺也在各省楹聯學會的配合下頻繁推出與對聯文化有關的電視節目,如今年春節前山西電視臺錄製了《山西楹聯高手電視大賽》節目,將於春節前播出。

對聯作為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標誌性符號,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也理應擔負相應的重任。中國楹聯學會設有對外交流委員會,廣泛聯絡港澳臺的對聯文化學者,也組團到加拿大、澳大利亞進行對聯書法交流活動。目前海外華人對於對聯文化依舊保持著很大的熱情,如北美地區就有美國楹聯學會、美加詩詞楹聯學會以及中華對聯文化研究院北美分院等機構,組織過多種形式的徵聯活動,有些華人聚集區如舊金山、芝加哥等地,每年春節前都會有華人社團的“揮春”活動。

總之,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到,傳統的對聯藝術並不是一種夕陽文化,而是緊隨著時代律動的朝陽文化,相信這門中華獨有的文藝形式會在當今以及今後的歲月中進一步得到發揚光大,為後世留下一筆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豐厚的對聯文化遺産。(作者:劉太品)

編輯:居福 責任編輯:
860010-11210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