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中央電視臺調研時,要求中央新聞單位按照黨的十八大要求,下決心改進文風,以好的文風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推動各類媒體傳播力影響力的提高。
為落實黨中央“八項規定”和劉奇葆同志關於改進文風的要求,胡佔凡臺長在中央電視臺幹部會議上指出: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家電視臺,要將改文風作為一項非常實際、非常具體、非常迫切的任務,在轉作風、改文風方面取得明顯進展,通過及時準確到位的宣傳體現“八項規定”的要求。當前,要把貫徹落實“八項規定”作為全臺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提高工作人員素質的首要任務和重要工作。特別是要把改進文風作為當前宣傳報道工作的首要任務。
一要貼近百姓,貼近民生,改進節目內容。不論是新聞、專題、文藝或其他類型的節目,都存在內容題材選取的問題。一方面,要面向大眾,多選擇直接表現老百姓自身,以老百姓作為報道主角的題材,切實做到姿態向下,視角平視;另一方面,要多選擇發生在百姓身邊,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真實反映百姓生存狀態,需要全社會關注的題材。二要改進表達方式,縮小距離感,縮小陌生感。由於多年形成的語言習慣與慣性思維,一些節目在包裝方面不精緻、不講究,電視語言生硬、冷漠、超然,不是從老百姓的角度展開講述,這就與觀眾拉開了距離、形成了隔膜。各部門、各頻道要認真研究改進文風,少講官話、套話、空話,不講不著邊際、無所指向的話,杜絕空洞的概括,不知所云的描述,慎用沒有個性、沒有特色,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表達方式。要精雕細刻,從文字表達上做起,在準確、生動、形象、深刻、精緻上下功夫,杜絕使用僵化的、空洞的、格式化的語言,根本改變中規中矩、缺少特色、千人一面的“新聞腔”、“學生腔”,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百姓話、大眾話、家常話”,推動表達方式邁上一個新臺階。三要抓住機遇、努力提升,改進工作作風。轉作風是改文風的前提條件。中央電視臺以“走轉改”為契機,在作風上發生了很大轉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僅推出了一大批優秀報道,而且鍛鍊了報道隊伍,昇華了精神境界,增進了與群眾的感情。當前,要按照“八項規定”的要求,將轉作風取得的成績在此次改文風活動中進一步發揚光大,並擴展到中央電視臺的各個系統、各個部門。
胡佔凡強調,在新聞宣傳方面,要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這是改進文風最重要的任務,要細化操作到每一句話、每一分、每一秒,不能有任何歧義或者模棱兩可,同時也要防止可能出現的細節問題和邊緣問題。新聞題材選擇要堅持貼近群眾、為人民服務,更多地反映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態、命運和期盼;新聞表達語態要符合老百姓的收視習慣,用老百姓的話説老百姓的事。
在文藝宣傳方面,要在面向大眾、服務大眾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特別重視老百姓的需求,讓人民群眾更加喜歡,使人民群眾成為文藝宣傳的主體。在各類專題宣傳方面,要以百姓為主,注重平民化表達,將老百姓、百姓事和百姓所關心的事作為宣傳對象,做到人民群眾關心什麼,我們就關注什麼,不能“自説自話”;表達方式要平民化,去除“八股腔”、“新聞腔”、“學生腔”,做到樸實無華,最大限度減少觀眾的心理和語言收視障礙。
在對外宣傳方面,要緊緊貼近受眾國觀眾需求,考慮受眾國文化背景,對節目進行改編、改造,使節目在內容選取、形式確定,以及語言特點和風格上與受眾國保持一致。胡佔凡要求,各頻道要將改文風作為創新工作的指導原則和方向,多創新百姓愛看、百姓喜歡的節目;創新欄目要確保質量第一,實現真正創新、創一流節目。同時,淘汰一批群眾不喜歡、無生命力、不值得生存下去的老節目、老欄目,確保節目欄目優勝劣汰;推動節目欄目創新要有新機制。要充分運用市場手段,採取委託製作、合作製作等方式,盡可能實現社會化製作,創造性地解決機制體制問題。尤其要充分發揮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的作用,大力發展節目製作業。
中央電視臺各頻道、各中心積極落實改文風要求,從改進節目的結構和內容入手,使節目貼近觀眾口味,反映百姓生活;從改進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方式入手,在提高文字質量的前提下,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説百姓話,做百姓愛看的節目,主持人要自覺改變文風,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反映百姓心聲;從選題入手,強化百姓題材,要讓老百姓成為節目“主角”,要繼續為百姓圓夢,用樸素的藝術形式錶現百姓的事,真正反應普通群眾的所思所想所困,切實做到發現問題、反映問題,促進問題解決;從創新表現角度和形式入手,避免官腔、官話、套話,提煉新角度、新表述、新語言,做到讓老百姓喜歡看、看得懂、聽得清、記得住;從轉作風改文風入手,堅持“三貼近”原則,始終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出發點,以“百姓是否願意看和是否喜歡看”作為創作的落腳點,堅守求真務實和價值追求,不斷推出精品力作,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