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作者:黃可 36歲 廣東省深圳市觀眾)
可能世界上真有會偷時間的賊,不然怎麼感覺時間過得這麼快呢?參加《遠方的家》欄目三週年徵文活動的余溫才過去沒多久,又到了慶祝開播五週年的時候啦!這是迄今為止,我堅持看的時間最久內容最全的央視節目,我這種連電視劇都很少看的人,卻對一檔旅遊紀實類節目如此上心,可見《遠方的家》自有獨到之處!
每一個系列都是一次全新的開始,每一次出發都是一種未知的挑戰,五年來《遠方的家》播出過《邊疆行》、《沿海行》、《北緯30度中國行》、《百山百川行》、《江河萬里行》、《長城內外》六個系列的精彩節目。攝製組外景採訪團隊裏有一群敬業勇敢又充滿活力的年輕人,旅行是工作也成了生活中的主要部分。他們在路上經歷四季,靠行走感知時間,用鏡頭記錄巨變中的中國。他們長時間奔波在外,日曬雨淋、舟車輾轉,傷病不斷,只為掃除更多的影像盲區。《遠方的家》多次榮獲CCTV年度優秀節目獎、全國廣播電視系統先進集體及中國電視記錄片十佳欄目,是對他們長途跋涉、辛苦努力給予的肯定。五年來我也足不出戶跟隨《遠方的家》鏡頭,從邊疆哨所到沿海城市、從北緯30度到名山大川、從萬里江河到長城內外,看遍自然美景、領略風土人情、體驗民俗文化,感受到了中國的自然人文之美,而那些沿途無意中闖入鏡頭裏的普通百姓人家,他們的純樸熱情始終在感染我。
《遠方的家》還有一支默默奉獻、甘當綠葉的幕後團隊,尤其是那位一直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節目配音,更是功不可沒。他們不僅重視業內專家學者的意見,也珍惜來自普通觀眾的心聲。舉辦有資深觀眾參與的研討會,錄製有觀眾代表出鏡的宣傳片,邀請優秀觀眾跟隨節目組親身體驗拍攝過程,利用社交新媒體與網友互動,讓有獎活動常態化,想方設法提高觀眾參與節目的熱情,擴大知名度與影響力。我就是通過這些活動,結識了一批熟悉的陌生人。我們都是《遠方的家》一路走來的見證者與支持者,也是農村快速城鎮化發展的親歷者,多少人背井離鄉選擇在大城市安家立業,故鄉便成了心底最深的牽掛。《遠方的家》每到之處,總有網友來認領故鄉,字裏行間難掩興奮,這種想顯擺的心理可能每個觀眾都有。對於故鄉的情感是複雜的,熟悉卻無法客觀描述,許多不曾留意的另一面,通過《遠方的家》鏡頭在電視上呈現出來,竟然有種“這地方竟然這麼美的”感慨,這些自己熟識無睹的地方,卻是別人眼中的風景。《江河萬里行》第254集《巢湖之濱,秀美廬江》,紅瑛子的故鄉,不僅是周瑜故里還是《孔雀東南飛》故事的發源地,他不僅專程趕回去親自參與了幾天拍攝,還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寫出來及時分享。而《北緯30度中國行》第52集《安化:家在茶馬古道間》就是我的故鄉,安化不僅是羽毛球世界冠軍的搖籃也是有名的黑茶之鄉,我也難以抑制內心的喜悅,到處推廣恨不得人盡皆知。
緊張快節奏的生活與智慧手機的普及,電視機白天在我家純屬擺設。感謝電視數字化,讓錯過的節目還能在電視機頂盒與央視影音客戶端回放。經過一天的聒噪疲憊之後,花45分鐘的時間靠在床上看《遠方的家》,讓溫暖的節目凈化自己,然後助我更好的進入夢鄉,幾乎成了每天的必修課。喜歡《遠方的家》的朋友可能各有側重,有人偏愛美食,有人偏愛美景,有人喜歡《邊疆行》,有人喜歡《沿海行》,還有人只喜歡某位出鏡記者。我出生在農村,對《邊疆行》與《百山百川行》兩個系列特別偏愛,尤其是《百山百川行》裏提到的好多生活場景、吃的食物、去過的地方總會觸碰到我敏感的神經,那些聞著泥土與清草味成長的孩童歲月被重復放大。
《遠方的家》從2010年12月1號開播至今,已經播出節目近千集,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將前幾個系列印象特別深刻地那幾集重新看了一遍,果然,好的藝術作品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幾年過去當時的那份感動依然還在。我寫不出專業的理由,也沒有故事可以講,那就跟大家分享在《百山百川行》系列中曾看到過的鄉愁吧。
《百山百川行》----第166集(雪鄉,有雪的日子)
這種純凈綿厚的雪,讓我想起記憶裏的童年時光。從小就不怎麼怕冷,喜歡冬天,特別是下雪的時候。小時候在南方的農村,雖然雪下得遠不及雪鄉的大,溫度也不會這麼低,但每年冬天總還是會下幾場雪的。屋外的山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白雪,落光了葉子的各種叫不上名字的灌木叢中,常青的松樹和杉樹枝上,堆滿了蓬鬆松、沉甸甸的白雪,偶爾會調皮的用力拉一下枝條,隨著雪花抖落的還有枯葉,嘩啦啦一陣後松葉的清香,白雪的清冷,就是幽雅恬靜的鄉村世界。沒有專門的雪撬,孩子們扛來家裏的長木板凳,翻過來在凳腳的橫條上綁根尼龍繩,我坐在凳子的反面,前面另一個小夥伴拉著繩子,在緩坡地帶不用怎麼費力,就可以滑出十幾米遠。人多的時候還可以穿上雨靴,在靴底綁上用稻草搓成的粗繩,幾個人前後排成一長條,像開火車似的一窩蜂滑下坡路,聽山風從耳邊呼嘯而過,遇上前面的人走偏了集體摔個前仰馬翻也是常有的事,真是驚險又刺激。最喜歡站在風雪中仰頭,讓紛紛颺颺的雪花落在臉頰上,聽著沙沙的雪聲,渾然忘卻了生活中的煩惱。雪停後有太陽的早晨,打開門窗看到的滿眼都是冰柱,晶瑩透亮形狀各異,伸手搖一根來吃,嚼在嘴裏嘎嘣脆,一種透心的涼氣迅速從牙齒傳到腳跟。中午太陽大的時候,屋頂的雪層開始融化,雪水順著屋頂的瓦槽滴下來,下雨似的流進了門前的水溝裏,陽光從窗口照進屋內,奶奶做針線活,母親忙家務,我吃著剛烤的紅薯,感覺特別溫暖。現在生活在幾乎沒有冬天的城市,記不清多少年沒有經歷過下雪天了,隨著地球越來越暖,在內地過春節的冬天也難得遇到下次雪,極其羨慕有大雪下的北方地區,置身在晶瑩聖潔的冰雪世界,雖然十分寒冷,卻有著無可比擬的溫馨和希望,那才是大自然恩賜的冬天。
有人認為,《遠方的家》在CCTV4中文國際頻道面向海內外華人首播,有國家級權威平臺作保障,應該不用太擔心收視率。可是隨著數碼媒體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傳統電視媒體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其它電視節目需要面對的問題,我想《遠方的家》一樣也不會少。平心而論,最近一年因為疲累木然了很多,對《遠方的家》漸漸少了那種非看不可地心情。不知道是作為觀眾的我變了還是《遠方的家》節目變了?現在的電視熒屏跟風模倣嚴重,各類明星真人秀滿天飛,日常信息嘈雜紛亂,誰能快速抓住熱點誰就能吸引觀眾,《遠方的家》能跳出眾多同類型節目固有的模式,用實踐證明敢於創新、獨闢蹊徑才能贏得觀眾更長久的支持。同時,這種挑戰也是我正面對的,辯證的看待外界環境變化,理性處理日常瑣碎,自動屏蔽無關信息,不被各種負面消息擾亂心緒,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專注更有價值的東西。
我很慶倖,在恰逢快餐文化大環境,各種新媒體形態盛行的今天,恰逢移動互聯網普及,挑戰傳統專業媒體的當下,恰逢對《遠方的家》出現審美疲勞,快要忽略當初為什麼會看的現在,還能以文字的方式給喜歡的節目做一個總結。就像生活中的自己,每當有挫敗感,否定自己,懷疑生活的時候,也需要沉澱後重新出發。記得譚文穎説過,在行走中她們在不斷地反觀自己的生活,其實作為觀眾的我又何嘗不是呢!通過《遠方的家》不斷吸取生活的正能量。多年以前從看《西遊記》開始,就渴望能擁有孫悟空騰雲駕霧一個跟鬥翻十萬八千里的本領,好滿足我輕鬆遠距離遊山玩水的願望。看了《遠方的家》後這種走遍山山水水的願望更加強烈,雖然現在還沒實現,不過已經開始在路上了。《遠方的家》如同那縷春風,吹醒我的夢想種子,日日輕拂,總會等到發芽的那一天。
歲月長長雖滄桑但決不渾濁。改變心態再來看現在的《長城內外》系列,又有許多新的收穫。萬里長城,中國的名片,華夏文明的象徵,全世界關注的文化遺産,宇航員在外太空用肉眼只能看到的兩個地球上東西之一。幾乎每集都有故事可以穿插其中,“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那些遠去的鮮為人知的史料再一次吸引我,有期待有驚喜有震撼的日子,仿佛回到了看《邊疆行》與《百山百川行》的當初。新加入的外景記者像學生般有股由內而外的小清新,雖然臨場發揮還有些許欠缺,相信經過不斷歷練他們的精彩也指日可待。當然,任何節目都不可能完美無缺,《遠方的家》也不例外,留點進步的空間給這群可愛的年輕人吧,期待以後他們能製作出更多高質量的節目。
在遠方想念故鄉,回故鄉又嚮往遠方。我是故鄉的遊子,也是《遠方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