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作者:劉繼東 45歲 甘肅省慶陽市觀眾)
從中央四套頻頻的預告中,得知《遠方的家》即將推出大型系列片《邊疆行》,我就決定堅持收看。尤其關注第一集的開播,唯恐錯過。
2011年7月11日下午5點剛過,我就坐在電視機前等候《邊疆行》的開播。更為過分地是,我還拿了筆記本和筆,準備做文字記錄。搞得家人都很好奇,以為是發生什麼大事了。當伴隨著簡短的開篇音樂,周雪梅背著包包,招手做出導引動作時,我就感覺像是自己背著揹包走近了祖國的萬里邊疆。從此,東興、防城港、寧明、憑祥、那坡這些地名從陌生、拗口變得熟悉而又親切。
從夏天看過秋天,每當女兒背著書包放學回來,都會跟著我看一會兒。當妻子叫吃飯時,女兒都會替我喊:"《遠方的家》結束了就來!"後來隨著進入冬季,妻子乾脆也隨著看,看完以後再炒菜、或者煮麵。
《遠方的家》就這樣成為了我們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隨著收看《沿海行》、《北緯30°中國行》、《百山百川行》、《江河萬里行》,我也慢慢地愛好上了戶外旅遊。
從我們近處的景點開始,週末或者跟著一幫驢友們爬溝遛渠,或者三五十人拼車去名山大川。但是只要回歸工作日,《遠方的家》依然是我心中的牽掛。甚至因為幾年來的早起收看重播,我已經適應了淩晨五點前起床,六點多看《遠方的家》,然後吃早餐、上班。
對啦,沒有説我自己是做什麼工作的。我叫劉繼東,是在甘肅省慶陽第七中學上班。因為平時愛好文史方面的閱讀,所以對地理名勝也很感興趣。例如聽説定西有個成紀古城,所以專門跑去尋找,結果找到的只是葫蘆河邊茫茫蘋果林中一段遺址,只有碑文訴説著"成紀三遷"的過往。
我們慶陽也是華夏文明發源地,我曾拜謁過"岐伯聖境""黃帝衣冠冢"、"周祖陵",也探訪過"秦直道"、"潛夫山"、"范公烽火臺"。雖然《百山百川行》《江河萬里行》攝製組曾經也到過我們慶陽拍攝,但是我覺得還是沒有挖掘出我們慶陽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盼望著《長城內外》攝製組來到慶陽時,能夠展示岐、黃開始的醫藥文明,能夠厘清秦、魏爭鋒的長城邊界,能夠訴説宋、夏之間的天下憂樂。
《遠方的家》就這樣改變了我的生活,成為了我家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周雪梅、王瑤潔、李七月、彭祖、吳丹、譚譚這些名字我們家人都耳熟能詳。
翻看2011年的筆記,雲南段的文字記錄最為詳細。雖然後來作息時間變動,記錄沒能堅持下來,但是雲南成為我最嚮往的旅遊目的地。2014年我終於有機會成行,專門去了西雙版納的打洛,參觀了邊境風情。站在國門之前,感覺格外自豪與喜悅。
《遠方的家》從遠方走來,直至成為我心目中的家園,進入我的生活,到改變我的生活,這就是我和《遠方的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