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作者:任一飛 22歲 現居愛爾蘭)
愛爾蘭,離祖國八個時差距離的地方,細雨無聲,他鄉靜夜。
來這遊學,去國離家。他們都説我homesick(思鄉),其實還好,或許來自齊魯大地,浸潤著儒家思想,有著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綱常。但或許也像他們説的,去的地方多了,也就知道自己想去的地方在哪,自己熱愛的地方在哪。我想,有的只是對於那片土地的無限熱愛,遠方有家,僅此而已。
忘了從多久之前,開始關注《遠方的家》這個節目,又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每集都看。以致現在,在國外,跨越時差,等待節目最新更新。幾年了,邊境,沿海,大河大川,在節目的陪伴,走過祖國的大好河山,靜靜的傾聽,每一個故事,以我喜歡的方式發現每一個地方。
青島
第一次看沿海行這期應該是在家,陶醉著故鄉的一切。
後來,在西安求學,無意間,從同學那得到了這期節目的視頻,竟然成了幾年來,慰藉鄉愁的良藥。
節目中,記者穿行青島老城區,徜徉八大關,喝扎啤,吃海鮮,遊歷新城區,體驗膠州灣上的偉大工程,隧道和跨海大橋。
一有閒暇,便翻出來看看。每每看到這些,腦海竟然浮現出了青島的春夏秋冬,安詳的老建築,迷亂的新城,一個自始至終喜歡和迷戀的地方。看著熟悉的街景,回憶著青島屬於自己的那幾份時光。憧憬著,或許,綠樹紅瓦,碧海藍天,正是自己嚮往之地。
西安
悠悠長安,回首千年。
當節目行進在八百里秦川,自己已經離開家鄉,在這裡,求學三載。當主持人穿行在西安市區,娓娓道來每一處景點,在回民街推薦著每一處有名的小吃,陳述著每一個屬於這裡的故事。自己既像一個外人,認真聽著每一段解説,回味著三年來,自己發現的每一處景點,找到的每一家老店,體悟著屬於西安,這座古城所特有的韻味。但卻也像一位本地人,自豪這他所介紹的每一個部分,就像為遠行的朋友自豪的介紹西安一樣。或許,到這了,不光遠方有家,心安處,也便是家。
略陽
江河萬里行節目中看到這個地方,是和這裡第二次的緣分。
上一次是因為專業實習。你説,要不是這兩次,誰會關注上,秦嶺深處,嘉陵江畔這座小縣城。
看著節目,腦海涌現這不久前,半個月實習的景象。像節目一樣,以某種方式去發現這座城市。幾天,實習之餘,與幾人為伴,雲遊于城內,即將離開也有不捨。慢慢的,徜徉在不大的縣城,抬頭望望就在眼前的秦嶺山脈,或南山,獅山,鳳凰山,或總雲霧繚繞,或雨後空蒙,有著秦嶺所本有的靈氣。幾條湍急的水流,卻會是嘉陵江。世代生活在這的人們,安閒的穿行于河流的兩岸,過著他們本有的生活,偶爾與我們這群闖入他們生活的人們有些交集。處在這個略舊的小縣城,給我那種南方小城的感覺,當然這本來就是南方。有山,有江,有幾座破舊的老橋,加上與新中國同歲的寶成鐵路,很有感覺。會多少羨慕這裡的生活,是有異於大城市的喧囂與迷亂的。
節目介紹靈岩寺,竟然是我們某次實習遠行經過的地方,看了才知道一些未曾知道的東西。
記得實習最後幾天,爬上嘉陵江畔的一處山坡,走在蜿蜒的山路,峰迴路轉,一片墳墓。突然,一塊石碑進入我的視線,黑碑白字,手寫體,幾十年前所立,然而標注的主人家鄉儼然是我的家鄉,一個距離這裡千里之外的一個小鎮。
不禁一驚,也便揣測,是什麼讓她背井離鄉,來到這個城市,在這個城市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墓碑朝向東北,是家鄉的方向。或許至終,牽掛她的是那個,遠方的家。
愛爾蘭-都柏林
雲遊在這個異國他鄉的大街上,突然被一個醒目的招牌吸引。THE GREAT WALL,下邊附著大大的漢字,長城。出於好奇,我推門進去,果然是華人。攀談幾句,原來是來這幾十年做餐飲産業的老華人。聊起在這的經歷,不禁感慨幾十年的堅信。聊到他的招牌,我突然來了一句,您不知道央視四套有一個《遠方的家》欄目,現在正在播出長城內外系列。他説,知道啊,我們一直關注這個節目的。長城是祖國的象徵,也是祖國的名片,當然也是咱們民族的氣節所在。我之所以用這個名字,也是想,兼用一下長城的名氣。説起,海外華人打拼的經歷,真的長城一直是他們引以為豪的,同樣也是他們精神依託。他們説,這個系列節目,引發了他們對遠方的家的無盡熱愛和想念。有日益富強的美麗祖國,同時還有根植自己內心深處,記憶深處的故鄉。
或許,繁雜的社會,逼迫我們穿行在嘈雜的大街小巷,但可能幸運的是每個人心中縈係的,是在萬家燈火中屬於自己的,那個遠方的家。
一檔節目,穿行在大國境遇,記錄著山山水水,記錄著中國最普遍的人和生活,奔赴前來,你我相迎,下一站,必定是你我遠方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