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滋養心智 提升自我--我與《遠方的家》

《遠方的家》五週年觀眾作品徵集活動選登

《遠方的家》五週年觀眾作品徵集 央視網旅遊 2015年12月08日 14:59 A-A+

原標題:

        (作者:王琦  58歲  內蒙古包頭市觀眾)

        要説我是怎麼喜歡上《遠方的家》的,還真有一個過程。從小就明白“立身以立學為先”的道理,但隨著工作負擔、生活壓力的減輕,又總想把“苦學”變得輕鬆一些。如今,生活已經不能沒有電視。我想怎麼才能把電視與學習結合起來呢?我把突破口選在了紀錄片上。在我看來,紀錄片雖沒有劇情片讓人喜、讓人憂的情節,沒有綜藝節目的紅火熱鬧,沒有體育節目競技和博弈的扣人心弦,但它卻能給人以知識,讓人開闊眼界,從中汲取養分,滋養心智。紀錄片的鏡像表達和集聽覺、視覺為一體的特質,使它在易理解、易接受和不易遺忘等方面,遠遠超過書面語體閱讀。

江河萬里行目錄

我整理的江河萬里行目錄


        可以説,我的紀錄片時代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隨緣階段。只要坐在電視機前,碰上播什麼紀錄片就看什麼紀錄片,撿到籃子裏的便是菜。實際還是一種任性消遣。第二階段是選擇性收視階段。我喜歡旅遊,不僅鍾情于風景名勝,而且對山林鄉野、眾生百態都興趣不減。於是,我開始追蹤那些反映旅遊和歷史文化的紀錄片。中央臺的《走遍中國》、《地理中國》、《見證•發現》、《探索•發現》、《中華民族》、《生活365》、《鄉土》、《綠色時空》,北京臺和上海臺各自的《檔案》,旅遊衛視的《有多遠 走多遠》,內蒙古臺的《蔚藍的故鄉》,陜西臺的《七女秀陜西》,雲南臺的《經典人文地理》,甘肅臺的《中國西北角》、《中國遊》,江蘇臺的《江蘇新時空》,青海臺的《時尚旅遊》,甚至台灣中天臺的《台灣腳逛大陸》等等,都曾是我涉獵的對象。在這一階段,雖然在內容上有了選擇性,但有限的收穫卻是雜亂無章的、碎片化的。那效果比狗熊掰玉米好不了多少。第三階段是“學習式收視”階段。也就是我所追求的看電視與學習兩不誤的境界。看電視與學習兩不誤,聽起來好像是在自我解嘲,頗有點為自己塗脂抹粉的味道。但總結反思這五年來的經歷和收穫,我驚奇地發現,在輕鬆而不枯燥的學習收視中,我確實學到了不少,領悟了不少,也提高了不少。

         我對我的“學習式收視”提出了三個要求。一是系統性。按照這一要求,《遠方的家》第一個系列《邊疆行》正中下懷,沒有比這檔節目更具有系統性的了。《遠方的家》很快成為我“學習式收視”的首選和必修課程。100集的鴻篇巨制,從廣西東興,到遼寧丹東,一路飽覽邊疆的壯美,一路收穫邊疆的故事。每看一集,都如食甘飴,餘音繞梁。隨後112集的《沿海行》、189集的《北緯30度•中國行》、239集的《百山百川行》、280集的《江河萬里行》,以及正在熱播的《長城內外》,就像一本本專著,一部部系列叢書撲面而來。知識的海洋、文化的富礦,任你去汲取,任你去開採。二是“不動筆墨不看書”。古人説過,記則有成。跟著CCTV-4,借助網絡平臺,《遠方的家》已播出的五個系列及正在播出的《長城內外》,我一集都沒有落下,有的段落還要反復觀看。就像在課堂上一樣,每看一集都要做出完整的筆記。我的筆記採用的是我自創的“電視筆記體例”,正文主要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叫“看點”,是內容要點;後一部分叫“品評”,是體會感受。真是俗話説得好啊,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五年的筆記,已經成為我珍藏的一份財富。三是看後要有評論。我認為,這是一個反芻的過程、促進消化吸收的過程。這種評論,實際就是從前我們所説的觀後感,但互聯網把它改裝成了微博上的評論,貼吧上的跟貼。運用這種新形式,我的觀後感也走進了微博、博客和貼吧。在互聯網廣場上與“遠粉”的交流互動中,思維的火花隨時會得到碰撞,我的所想所感也不再是孤芳自賞;與欄目組的聯絡溝通,變得快捷高效,得到回應的機會也大大增多。

        在這種“學習式收視”中,我與《遠方的家》相隨相伴,不覺將近五個年頭。五年來,我共做了50多萬字的電子筆記,在百度貼吧發貼近500貼,在新浪網發表圖文博客330多篇,在新浪網和騰訊網發佈微博800多條。然而,更多的收穫是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

        首先,增強了知識素養。幾年來,跟隨著《遠方的家》的腳步,走邊疆、看沿海,登高山,過激流,訪名家,住民居,到口岸,探哨所;觀日出日落,聽鳥鳴猿啼,過荒漠草地,住鄉野秘境;品嘗過美味佳肴,也戰勝過難以下咽。走遍東西南北,體驗一年四季,追尋歷史的過往,直面現實的境況;尋訪江河之源,探究文明之根。在這種特殊的“行走”中,我知道了祖國邊疆不再邊遠落後;我明白了祖國的疆域,除了腳下富饒的土地,還有廣闊無垠的藍色國土。從天文地理、山川風物,到人生百態、歷史文化、宗教民俗、飲食服飾,我仿佛就讀了一所綜合大學,就像全科醫生學到了醫學百科。在學習式收視中,許多無知變成了有知,不少一知半解變成了知之甚詳,更多的懵懂變成了清醒,更多的疑惑變成了確信。許多只“知其然”,變成了“知其所以然”;一些從書面語體獲得的抽象概念、模糊輪廓,在鏡像語體的吸收中得到形象構建和清晰呈現。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遠方的家》走過的地方,似乎增加了無形的魔力,吸引著我的腳步。如果説我的“學習式收視”是“課內”的話,那麼追尋《遠方的家》的腳步就是名符其實的“課外”活動。五年裏,我已經尋踏過《遠方的家》留下的不下30處腳印,這超出了我前30年出行的總和。在我追尋的線路中,既有諸如北上廣、九寨溝、香格里拉、福建土樓、武當山、井岡山,這些被視為初級“旅”友常去的一線目的地,更多的是升級版“旅”友才會關注的地方,比如廣西巴馬長壽鄉、靖西通靈大峽谷、大興德天瀑布,雲南德宏瑞麗、保山騰衝,黑龍江雪鄉,江西三清山、明月山,湖北恩施大峽谷,重慶武隆天坑地縫,河南信陽南灣湖、雞公山,洛陽白雲山、老君山,陜西商南金絲峽大峽谷、漢中褒斜古道,甘肅崆峒山、黃河石林,寧夏六盤山和沙坡頭。每到一處,我都能享受到從影視空間到現實世界轉換的樂趣,都能體驗到“課內”與“課外”的不同收穫與虛實互補。

        隨著這種“學習式收視”的與日俱進、日積月累,知識增長了,眼界開闊了,內涵豐富了。在社會生活的交往中,在同學朋友聚會時,不用再憂慮自己的“不入流”,不用再擔心談資的匱乏和平淡,有時還能因    為我的“神侃”而贏得讚許、羨慕、甚或是些許嫉妒。

        其次,滋養了心智,陶冶了情操。《遠方的家》不僅內涵豐富,讓人增知明智,而且就像一服滋養心智的良藥,會在不知不覺中,徐徐滲入你的心田,得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在《遠方的家》,當你飽覽祖國大好河山時,當你看到祖國邊疆與鄰國現狀的對照展現時,當你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時,當你看到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時,當你驚喜于不同地域民俗民風的千姿百態,甚至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時,你能不為生於斯、長于斯而感到自豪嗎?當你看到不同階層、不同境遇下人們的勤勞、善良、樂觀、堅韌和不屈不撓時,你的自信心和進取心能不潛滋暗長嗎?《遠方的家》徐徐的記錄、娓娓的講述,都在告訴我們,不管是大江大河,還是山間小溪,都是哺育中華兒女的乳汁;不管是白雪皚皚的高山,還是森林茂密的崇嶺,都是庇祐我們的天然屏障;不管是丘陵坡地,還是河谷平原,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沃土良田。面對節目的深度刻畫和形象表達,你能不對這片土地心生敬畏嗎?在節目中我們看到,出鏡記者不是冷眼旁觀者,不是簡單的採訪敘事人,而是積極的參與者、體驗者、學習者和探索者。他們有愛,有恨,有喜,有憂;有歡笑,有眼淚,有堅強,有猶豫。雪梅的端莊,譚譚的睿智,天驕的甜美,王靜的“瘋癲”,劉莎的大膽,彭祖的儒雅,夢路的堅強,王瑤潔的微笑,李七月的眼淚……他們的情感,他們的真誠,不僅打動著你,而且撫慰著你,溫暖著你,改變著你。現實中被工作、名利、位子、房子、車子、兒子囚禁著的心靈,在觀看中會得到某種釋放。主創人員對價值觀、人生觀及現實世界的影像解讀和審美詮釋,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底色及其精神蘊涵,讓我們領悟到愛的博大、堅韌的可貴和國家情懷的崇高。在熏陶感染中,你的內醒會更加趨於自覺,你的自律常態會更加穩固,你的道德層次和秉性會不斷趨正並趨高。心靈中如果有堅冰就會被融化,如果有霧霾就會被驅散,如果有陰影就會被照亮。“家”的氣場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你對生命和生活的態度。忽然有一天你會發現,浮躁少了,粗鄙少了,生活中的憂煩和抱怨也少了。從某種程度上説,你的精神世界仿佛得到新的孕育、發酵、熔鑄和昇華。

        第三,學會了現代生活技術,提升了自我。看電視做筆記,沒有經驗可資借鑒,老師也從來沒有教過。最大的困難是,跟著播出時間看,影像畫面稍縱即逝,做筆記跟不上節奏,想一集不落地連續看一檔節目,根本做不到。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這一難題迎刃而解,CNTV的上線更是如同雪中送炭。點播變成我看電視的首選方式,被動式觀看變成了自主式觀看。然而,要實現這個質的飛躍的關鍵,是你的計算機和上網技術。對於年近花甲的人來説,這確實是一道不小的難關。計算機實用知識、互聯網基礎應用,你都得從頭學起。什麼搜索、拷貝、鏈結、轉換、截圖,等等,這些基本技能雖説簡單,但操作起來卻絲毫都不能含糊。硬體、軟體、客戶端、APP,等等,還需不斷更新升級。在攻下這一難關的過程中,我學會了熟練使用五筆輸入法,掌握了百度貼吧瀏覽和發貼的技巧,在新浪和騰訊註冊了微博賬號,在新浪和網易開設了博客,在QQ空間還撰寫了圖文日誌。如今,諸如關注、評論、轉發、點讚、@、私信等等,我已經全部駕輕就熟。不謙虛地説,年輕人會做的,我都會做。

        沒有想到的是,一番努力,還給我帶來了意外的收穫,這就是開啟了我的“互聯網+”生活。知識的舉一反三,技能的遷移,讓我很快進入了互聯網+的生活。網上購物,淘寶、京東、國美、蘇寧,各家比價,擇優選購。養生保健,戶外用品,結合從《遠方的家》學到的知識,樣樣購買原産正宗。滴滴出行,專車預約,公交實時定點查詢,GPS導航定位。當下“時髦”的這些現代生活技術,已經變成了我的基本技能。神奇的是,將近花甲之年,居然還“撈”到一個新的官銜——QQ群主、微信群主。憑著這些“獨門絕技”,我無意間又變成了旅遊達人和“專家導遊”。在朋友們的攛掇下,制訂出行規劃、安排旅遊行程、編制自駕路書、購買車船機票、預訂門票酒店、介紹知識背景,都成了我的強項。而且,某種程度上,我的安排比專業的更週密、更合身、更貼心。我們的一次次同行,也從“到此一遊”升級為陶冶情操、體味人生。

         人到晚年,相濡以沫,含飴弄孫,體現的是你在家庭和親情中的存在價值;而在更多社會群體中的“被需要”,又是你人生價值的一種新體現。有了這些需要和體現,你就不容易孤獨、鬱悶、失落和消沉。走進《遠方的家》,我獲得了自我提升,我感到更加充實和自信。

        馬克斯•韋伯説過:“如果你不能從學問中獲得陶醉感,那就離學術遠一點”。我是真正在《遠方的家》獲得了“陶醉感”,而且癡迷于它的魅力。我願能有更多時間呆在《遠方的家》,保持這種“陶醉感”;我更願《遠方的家》越辦越好!

相關閱讀 |
我要糾錯編輯:王寶言 責任編輯: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090602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