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作者:朱瑛 42歲 合肥市廬江縣觀眾)
廬江,中國安徽省省會合肥市的一個下轄縣,地處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域1331框架重要組成部分。南靠樅陽縣、桐城市,西接舒城縣,北依肥西縣,臨湖靠江,緊挨中國第五大淡水湖——巢湖,靠近“黃金水道”——長江,是國家級皖江城市帶産業轉移示範縣,對外開放縣。這方土地歷史悠久,從西漢初設“廬江郡”至公元2011年國務院批准今日廬江縣域劃歸合肥市管轄,勤勞善良的廬江人在這裡生生不息;這片熱土物華天寶,它是“三國”時期風雲人物周瑜的故里,同時也是著名的溫泉之鄉、礦業大縣。這裡,就是我日夜魂牽夢繞的故鄉,是我那美麗的遠方的家。
《遠方的家》——中國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于2010年12月推出的一檔全新旅遊節目,這檔節目以“展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表達新生代的旅行態度,溝通多元化的文化價值,構建華語圈的心靈家園”為宗旨,以記者見聞的方式及人文體驗的手段,展現中國各地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和人物故事。《遠方的家》王牌欄目《江河萬里行》,以水為線索,從當下普通百姓的生活入手,對包括長江、黃河、珠江、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等在內的中國上百條江河進行全景掃描,以水為媒介,真實記錄生活在水邊的基層民眾的人生故事和生活夢想,集中展示中華文化深厚寬廣的歷史內涵,關注當下社會的新風尚、新氣象,它用豐富的電視語言,滿足人們“望見家鄉的山、看見家鄉的水,想起內心深處的鄉愁”的願望。
遠方的家與《遠方的家》一次最美的邂逅
我與《遠方的家》節目結緣于2012年7月,那時的我剛從一家服務了6年的企業中辭職出來,新的工作還沒有著落,想起今後的歲月又將在南方的炎日下一切重頭再來,遠方家人的掛念確實如此遙遠,每每念及於此,心頭都不免泛起一絲淡淡的哀傷。閒居在工業區的出租屋裏,日日百無聊賴,只能上網度日打發時間。就在這內心最為落寞孤寂的日子裏,《遠方的家》這檔關注自然、關注人文、關注基層的節目適時闖進了我的生活,很好地填補了我內心那一縷若隱若現的鄉愁。
堅定地追隨《遠方的家》這個欄目,固然首先是因為喜歡每一期節目中都有著關於中國各地的趣聞軼事,它對於每一個地方全面的影像記錄以及充滿感情的解説,在某種層面上讓我飽覽到了我們國家錦繡的河山與豐富的人文風情,也大大地滿足了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願望,儘管每次只能是在熒幕上跟隨著《遠方的家》節目的鏡頭,但其中所收穫的愉悅感覺,卻也不亞於自己對鏡頭下呈現的地方作了一次實地的旅行。而更重要的是,《遠方的家》——這個節目首先在名稱上就擊中了我柔軟的內心,作為一名長年漂泊在外的流浪者,遠方的家遠在千里之外,看見這檔欄目,就彷如望見故鄉的橋、父母滄桑的容顏及美麗的姑娘……它在我漂泊的歲月中無數次地成為了我緩解鄉愁的烈酒,慰藉了我思鄉的愁思。於是,愈發對《遠方的家》節目狂熱癡迷、欲罷不能,從那以後,每一期的《遠方的家》節目,就多了一名忠實的粉絲,關於節目的裏裏外外與點點滴滴,也就愈發耳熟能詳。
隨著《遠方的家•江河萬里行》節目的開播,看著一座座瀕水城市的風情在節目中播出,在追隨之餘,我的內心愈發有了一種強烈的預感:作為瀕臨巢湖、長江的廬江,或許總有一天,它會出現在《遠方的家》節目的鏡頭當中,如若是,那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我最牽掛的故鄉,我那遠方的家,終於登上了我最喜歡的欄目《遠方的家》的熒幕,對我而言,這該是一場多麼美好的邂逅?為此,我在靜靜地等待著,等待著這個願望成為現實的一天。
電影有臺詞説:唸唸不忘,必有迴響!2015年3月20日,我的願望終於實現:《遠方的家•江河萬里行》攝製組將在廬江進行為期一週的實地拍攝,美麗廬江,我那遠方的家終於要登上中央電視臺的舞臺,我所期盼的那一場美麗的邂逅終於變成了現實,我心中的激動實在難以言表,唯有盼望在這場最美的邂逅中,自己能夠親身參與其中,這是作為節目忠實粉絲的一次圓夢,更是作為廬江人的我一次難忘的體驗之旅。或許,對我而言,這將是我人生歷程中一次最能銘記的歷史時刻。所謂“身未動,心已遠”,説的正是我得知這個消息時的最真實感受。
2015年3月25日本文作者在廬江縣白山鎮齊嘴村的留影
這就是幸福——親身參與體驗《遠方的家》在故鄉的拍攝
作為《遠方的家》節目的鐵桿粉絲,在2013年1月17日,我有幸獲得《遠方的家》欄目組邀請,前往北京參加中國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2012年度特別節目《龍年我們一起走過》晚會的現場錄製,在那裏,我有幸認識了幾位《遠方的家》欄目組的外景記者和欄目編輯。當我得知欄目組已經到了廬江開始拍攝,為了一圓自己長期以來的夢想,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給正在北京的《遠方的家》欄目組編輯高天老師打了電話,請她幫忙聯絡正在廬江進行節目拍攝的欄目組工作人員,在高老師的幫助下,我很快聯絡到了《遠方的家》欄目組總編、正在廬江拍攝節目的編導楊華老師。楊老師非常豪爽,在與其簡短溝通後,我終於得償所願,不但可以回到廬江全程參與欄目組在廬江的拍攝過程,甚至還可以向攝製組推薦拍攝廬江特色農産品——芹芽。
3月23日中午,我飛回廬江,通過微信溝通,欄目組表示我將可以從第二天上午開始跟隨欄目組參與接下來的拍攝工作。正是在剩下的拍攝過程中,除了讓我不但切身體驗了一把欄目攝製人員的工作,更讓我對美麗廬江有了更多的了解,對“家”的定義,也有了更多的感觸。
為了配合好攝製組3月24日在廬江的拍攝工作,廬江宣傳部特地從安徽大學歷史學院請來了歷史學者周懷宇教授,擔當節目的講解嘉賓。周教授是安徽無為人,他研究的領域是中國古代史,尤其對漢唐歷史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周教授是一個對家鄉具有真摯情懷的人,近年來他對安徽的吳楚文化、淮軍文化也有深入的研究和許多獨到的見解。
3月24日上午,攝製組一行來到冶父山之巔。冶父山,春秋時期鑄劍大師歐冶子在此鑄造名劍之地,這裡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説。相傳春秋的冷兵君子歐冶子曾在此山鑄劍,山上存有鑄劍池、試劍石古跡,因此得名冶父山。曾有詩人讚曰:“長劍欲一淬,夜尋冶父山,攬衣望奇氣,直在鬥牛間”。通過周懷宇教授的細緻解説,攝製組的人員也被這片神奇的土地所吸引,被這裡的傳奇人物所打動,認為有必要通過《遠方的家》欄目的視角,將鑄劍聖地歷史文化展現給國內外觀眾朋友,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劍文化、了解冶父山。
拍攝完冶父山,攝製組一行驅車前往周瑜廣場和周瑜墓園拍攝。周教授向攝製組詳細介紹了三國時期在廬江發生的與周瑜相關的歷史和文化。在拍攝過程中,周懷宇教授與攝製組人員隨意交流、旁徵博引、妙語連珠,一則則的歷史典故或野史不斷流出,為整個拍攝過程注入輕鬆有趣的氛圍,相信在節目播出後,也將更能吸引觀眾的關注。
通過與周教授的交流,我甚至可以在參與節目攝製的過程中,了解到更多之前在歷史書中從來沒有了解到的趣味典故。比如,周教授認為,廬江應該是三國時代東吳的發源地和三國吳文化的搖藍。根據周教授的深入闡釋,孫堅死後,孫堅的大兒子孫策繼續歸於袁術,活動在淮南壽春一帶,這裡有他的少年好友周瑜,兩人情投意合,經常在一起習文練武,結下深厚的友誼。孫策和周瑜聯盟,依據江淮之間的地望人脈,建立了早期的政權,成為後來東吳政權的基礎。當然,在孫氏兄弟建立功名大業過程中,周瑜給予他們的幫助也是最大的。另外,東吳的建國者孫權在廬江也生活過二年半時間,大概從十四歲到十六歲半,這是一個人從少年到成年人最重要的成長時期,孫權後來很多的思想都是在那時形成的。通過這些史實的推理,周教授提出“廬江是三國時代東吳的發源地和三國吳文化的搖藍”這一新的歷史觀點。
冶父山管理處朱焊群主任在鑄劍池邊向周懷宇教授等介紹冶父山的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