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4日 16:07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慢一點,你説的這個參加了5屆奧運會的選手,叫什麼名字?”
昨天,在倫敦媒體中心的閒聊中,不少外國記者對我提到的譚宗亮,産生了興趣。“他下屆比賽還要參加嗎?什麼項目?”
七嘴八舌中,沒有人問及,譚宗亮在他所參加的5屆奧運會中,取得什麼樣的成績。
“奧運成績是第二位的,他能來參加奧運會,本身就説明他的水平。”俄羅斯記者伊萬在他的筆記本上,認真記錄,並説:“如果4年後我還採訪奧運會的話,譚宗亮會是我的一個新聞點。”
由譚宗亮,講到了以隊員和教練身份8次征戰奧運會的王義夫。同樣,外國同行們也沒多問王義夫的成績,只是説,這8屆奧運會裏,肯定有許多故事。
採訪倫敦奧運會至今,在與外國同行的溝通中,總覺得他們關注故事更多一些。中國隊部分選手賽後強調興奮、感動之情,他們並不感興趣。相反,倒是喜歡問小故事,比如“你小時候怎麼會練這個項目的”,又比如“你希望把金牌送給誰”。
確實,奧運會變,體育比賽中人性的衝突,卻始終不變。從整個奧運歷史長河看,金牌,最多只能算是一朵浪花吧。
同行之間,也會相互比較採訪奧運會的次數。夏季奧運會的話,我是第三次,在倫敦媒體中心屬“中等水平”,聊天的同行中,最多的是5次。記得在德國世界盃時,見過一名採訪過11屆世界盃的記者,他坐在新聞中心,就是一段厚重的歷史。
採訪奧運會,是福分。不少同行,2008年北京奧運會見過,此番再見,那就是緣分。儘管這短短十幾天裏,大家都是早出晚歸,最多在媒體中心點個頭,打個招呼。
想一想,如果百年修得同船渡的話,那麼在同一屆奧運會相遇,那又需要多少緣分?
回想8年前採訪雅典奧運會前,我們已提醒自己,莫一切都推崇“金牌主義”。8年之後,同樣的提醒,依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