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新聞網:從劉翔十年看中國體育跨越金牌崇拜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7日 14:19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channelId 1 1 1

中國新聞網:從劉翔十年看中國體育跨越金牌崇拜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7日 14:19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7月11日,“中國飛人”劉翔從上海出發飛赴倫敦,參加鑽石聯賽倫敦站的比賽,並在那裏為即將開始的奧運會做最後的備戰。中新社發 湯彥俊 攝

  中新社記者 張子揚

  2002年至今十年間,中國“飛人”劉翔從初出茅廬的追風少年到奪得雅典奧運會冠軍,從北京鳥巢低谷走向“復興”出征倫敦。從他賽後受訪時給出的不同答案,可以窺見他內心的成長和變化:

  2002年釜山亞運會,劉翔意外收穫金牌後高興地説,“這是欄架賜予我神奇的力量”;

  2004年雅典奧運會歷史性奪冠後,他含淚説,“身披國旗是我跑得最累的一圈。這塊金牌的確很不容易,我為中國田徑出了一口氣”;

  2007年,事業達到頂峰的他在大阪田徑世錦賽奪冠後“口出狂言”:“只有我自己可以打敗自己,我想把中國男子田徑失去的都拿回來,今後還要拿更多!”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劉翔2008年在家門口退賽那一幕,給了自己乃至中國田徑重重一拳,“傷病迫使我不得不面對現實,不得不對觀眾説聲抱歉,請大家諒解我,以後還會回來的。”

  2011年大邱田徑世錦賽被羅伯斯“打”掉冠軍後,劉翔對勝利的渴望發生了轉變,“那只是一場比賽而已,享受完過程後就忘了”,“倫敦奧運會即使奪冠,也只是增添了一個光環而已,沒有任何壓力……”

  有英國媒體之前發表評論稱,“從渴望勝利,到霸氣十足,再到享受比賽,回顧劉翔十年的變化,或許他沒有注意自己為這個13億人口大國帶來哪些作用,但他勇於進取、永不放棄、熱愛體育本質的精神,還是給中國體育事業的成長點燃了火把。”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休莫特也以劉翔為例觀察著中國體育的成長。“我能夠理解他的成功,同樣也能順著這種軌跡去理解中國體育的成功。”

  從2002年以來十年中,中國已經歷兩次夏季奧運會,金牌總數從第二升至第一。中國體育如同“飛人”劉翔一樣在快速崛起。李娜在法網的異軍突起,姚明為籃球賽場上點亮的亞洲燈塔,中國三大球職業化以來收穫了進步,F1的引入,以及冬奧會金牌零突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等,所有這些“正能量”都在激勵著官民向“強者心態”跨越。

  而在這些光鮮的成績單背後,並不健全的機制也導致了一些項目扭曲了體育的本義,例如步入市場化的中國足球,出現了“假賭黑”等一系列劣跡,經過司法利器“洗禮”後,可能緩解身上的“陣痛”,但要想以此為“節點”步入發展正軌,依然任重道遠。

  經歷了喜悅和遺憾,中國官民開始反思,為何一個大國組建不出一支合格的足球隊?中國職業體育的發展為何始終難與世界接軌?大代價換取金牌到底有何意義?脫離大眾的精英培養機制是否扭曲了體育的本質?傾斜過度的奧運金牌戰略何時才能得以扭轉?

  從容國團奪冠到鄭鳳榮破世界紀錄,從乒乓外交到女排精神,體育曾在新中國歷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但時代發展了,中國體育需要轉型。有專家指出,在歷屆奧運會上奪金數以百計、中國成為體育大國之後,應大力發展如足球、籃球、網球這樣國際關注度高的職業項目,並更多地在民眾中加以普及。以國家和民族榮譽為指向的競技體育,應向以賽事為中心的職業體育和以人為本的草根(群眾)體育演變。

  在不斷追問中,改革現有發展模式、讓體育回歸大眾的呼聲日漸高漲,中國體育擺脫金牌數字崇拜的民意基礎已然形成。北京奧運會後,官方“努力推動中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發展目標的確立、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更使中國體育迎來戰略轉型的最佳契機。體育主管官員坦言,奧運金牌數量已達預期,在衡量體育綜合實力方面,金牌數量不應是唯一指標。

  在7月10日的倫敦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成立大會上,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動員講話中強調:“中國運動員不僅僅是參賽選手,也是中國青年、中華民族的形象大使和友好使者。為國爭光,不僅僅意味著在賽場上拼搏奮鬥,奪取勝利,良好的思想作風、道德修養、精神面貌、文明禮儀、賽風賽紀,同樣都是為國爭光。”

  儘管大眾依然期待著劉翔在倫敦奧運會創造奇跡,但政府和公眾對如何發展體育運動的思路也已日漸趨同,跨越金牌數字的崇拜,摒棄功利主義,讓體育回歸本源,將成為未來發展的動力和目標。

32項
  • 5+奧運下午茶 奧運日記 奧運風雲會 全景風雲會 倫敦行動 張斌話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