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科技助力古籍“藏”與“用” 卷帙遺韻 古籍修復獲新生

來源:央視網 | 2025年02月19日 11:19
央視網 | 2025年02月19日 11:19
正在加載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佈了第二批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名單,修復與利用古籍、傳承中華文脈的“國家隊”再添新成員。今天的文化中國行,我們走進這些古籍修復單位,看看在先進科技助力下,珍貴的古籍如何再續文脈,重獲新生。

我國古代書籍用紙大體分為麻紙、皮紙、竹紙與草紙四類。明清造紙業巔峰時期,最為名貴的是清代宮廷刊書用的開化紙,曾被用於製作銀票、皇榜及名貴典籍。

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成立開化紙院士工作站,驗證開化紙原材料為瑞香科蕘花,攻克蕘花蒸煮和漂白難關,目前成功研製出1.6克/平方米的超薄修復紙,其紙性已與古代開化紙高度接近,紙張模擬老化試驗數據達2825年。同時,成立貝葉經院士工作站,填補我國尚無貝葉經斷代技術和貝葉經修復技術的空白。

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 楊光輝:基因快繁技術我們已經掌握了,不影響紙張壽命的漂白技術也解決了。對古籍書畫當中的霉也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建立了微生物的數據庫,以後檢測出來,可以在這個庫上去對照檢測,這些微生物要採取什麼措施來消除。

陜西省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以多種科技手段為輔助,在修舊如舊、過程可逆等古籍修復原則下,在修復檢測、補紙染色等環節尋找古籍修復最優解。目前已完成對1000余冊、4萬餘葉、我國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的修復保護。

陜西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副主任 薛繼民:古籍發展了上千年的過程,各個時期古籍的材料是不相同的,有一個原則就是質料統一,就是它的材質和原材形態,或者質感是保持一致。

浙江大學圖書館目前收藏18余萬冊古籍及民國線裝書,近百種善本書為全國獨家典藏。修復團隊將各類交叉學科創新應用於古籍修復。深入研究蠹蟲等昆蟲習性,研究防蟲紙張;利用全自動色度儀、撕裂度測定儀等分析修復材質;以光譜分析技術,實現古籍修復的高精度無損檢測。

浙江大學圖書館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專家 張暉:人工智慧技術(結合)光譜的分析,得到紙張的一些數據之後,通過機器學習的手段,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從而能夠更好鑒別古代各種不同紙張。讓這些先進技術更好服務於古籍的保護、修復和傳承。

埋首晴虹下,蕓帙煥新顏。數字技術讓古籍在文物價值外呈現越來越多書籍本身的學術、文化價值。最近,首都圖書館古籍數字資源發佈平臺正式上線,讀者可以通過數據庫,從“版本”“版式”“裝幀”等了解古籍,在“珍品賞析”中看到同一個漢字在不同古籍中的書寫風格。在“古今對讀”中,在線實時將古籍轉換成簡體字、橫版閱讀,自動給文章斷句。

利用AI、裸眼3D等技術,首都圖書館復原了《牡丹亭》《天工開物》等古籍內容經典場景,AI技術通讀古文文獻,轉為簡體,再設定場景生成。依照歷史史實進行專業干預修正,將古籍視覺化呈現給讀者。

首都圖書館館長 毛雅君:基於史實,尊重史實,力求把我們的技術和文化進行深度融合,特別是在細節上要做到極致。我們完成了織布花機的三維立體還原,還原了1800根經線的紡織機械。讓文化的典籍從小眾能夠走向大眾。去創作出更多符合當下審美的這樣的一些(古籍)體驗的場景和資源的載體。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鄧莫南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