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發佈“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階段性成果

來源:中國網 | 2024年07月11日 15:08
中國網 | 2024年07月11日 15:08
正在加載

璽印卷書影

璽印卷書影

2020年11月,由中宣部&&,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等八部門聯合統籌協調的“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開始實施。2021年5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首批古文字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單位。依託豐富的藏品資源,紮實的科研積累,成熟的活化宣教平臺,高效的科研管理體系,中國國家博物館搭建了古文字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

如何在妥善保護文物的同時,對文物進行深入研究,是當代科研工作者面臨的任務和挑戰。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著很多紋飾精美、銘文內容豐富的青銅器,按照傳統工藝,需要通過捶拓才能準確獲得這些青銅器的紋飾和銘文等信息。必須承認的事實是,捶拓等傳統手段在操作過程中,會對文物本身造成傷害,應該儘量予以避免。

紋樣線圖

紋樣線圖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李洋依託古文字工程課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金文數據採集與整理”,基於高精度三維數據,結合人工智慧技術,自動提取青銅器上的紋樣生成線圖,同時對於帶有銘文的青銅器,在三維數據的基礎上採用網格變形算法對文物曲面ROI區提取參考平面,計算文物表面與參考平面的距離、曲率等特徵參數,最後使用交互式方法對計算出的特徵參數進行可視化表達,從而形成文物的數字化拓片。

線圖

線圖

用數字化手段持續探索無損提取青銅器等文物只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在此創新中的一小部分。據介紹,中國國家博物館在此期間組織實施了10個子項目,涵蓋館藏文物整理、數字化平臺建設、考古研究和普及推廣等多個領域;完成館藏春秋、戰國、秦漢青銅器、璽印等文物整理及書稿撰寫工作,出版《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璽印卷》;啟動館藏甲骨文、商周秦漢金石拓片整理工作,對館藏甲骨、商周秦漢金石拓片進行了系統整理和研究;開展晚商王朝西部邊境考古調查,為研究甲骨文記載的商代西部邊境提供了直接證據;通過研究中原地區晚商家族墓地,補正了古文字與傳世文獻記載的商代禮制;設計並投入使用多個古文字數據檢索平臺,並不斷優化算法,充實數據信息,方便實時檢索;依託文物高精度三維數據,優化算法,提取青銅器紋飾線圖,生産金文數字拓片,持續探索無損提取青銅器等文物的關鍵信息。

數字拓片

數字拓片

與此同時,普及推廣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古文字工作重點所在。數年來,中國國家博物館積極推進活化宣教,充分利用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微信公眾號、文博等平臺,大力宣傳古文字相關工作;舉辦“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主題活動,依託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精品,向世界宣傳古文字等文化遺産;利用多種科技手段,推出古文字百年賀卡、AI文物短劇、古文字文物視頻等精品主題,起到創新展覽展示、活化宣教古文字文物的作用;積極開展文創開發,聘請古文字專家進行把關,已設計50餘款古文字文創産品,銷售額超過2600萬元。

“博物館裏有條龍”龍年日曆

“博物館裏有條龍”龍年日曆

中國國家博物館經營開發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廖飛介紹,主題為“博物館裏有條龍”的龍年日曆,是“古文字與中華文明發展工程”的項目成果。該項目選取了200余個和文物有關的漢字進行解讀,講述傳統文化,上市不久便銷售一空。

原創作品甲骨文主題動畫片(共四集)

原創作品甲骨文主題動畫片(共四集)

“古文字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學實踐項目”充分利用宣教資源,製作古文字主題的動畫短片、真人課本劇、微視頻等新形式,拓展了研究、教學和傳播渠道,採取線上直播和線下進校園等形式進行推廣,線下覆蓋北京、新疆等地學生近千人,線上點擊量破百萬,與中國教育電視臺合作製作文字知識欄目劇《萬字有靈》(共七集),在中國教育電視臺1頻道(CETV1)播出,以生動的語言普及推廣了古文字知識。

據悉,中國國家博物館制定了“古文字中長期發展規劃”,將繼續深入開展與古文字相關的各項館藏文物整理、科學研究、推廣普及等工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更大的貢獻。(圖片由國家博物館提供)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