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綻放春晚舞臺——2023總臺春晚舞美視覺設計解析

來源:中國藝術報 | 2023年02月03日 17:53
中國藝術報 | 2023年02月03日 17:53
正在加載

■費俊(2023總臺春晚視覺總監、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教授)

總臺春晚作為中華民族共享的精神“年夜飯”,在吉祥喜慶之餘,典雅韻味亦愈發濃厚。2023總臺春晚以“欣欣向榮的新時代中國,日新月異的更美好生活”為主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演繹作為核心創作方法貫穿始終,用溫暖人心的精品節目、亮點滿滿的技術創新、美輪美奐的舞美效果為全球華人送上了一道紅紅火火的文化大餐。整臺晚會吉祥而又典雅的舞美視覺美學成為本屆晚會的一大亮點。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同時,彰顯了極致浪漫的東方意蘊。

主視覺-滿庭芳(現場) 賈寧旨 攝

主視覺-滿庭芳(現場) 賈寧旨 攝

滿庭芳華意蘊的視覺化表達

2023總臺春晚舞美視覺凸顯“滿庭芳”主題意境。總導演于蕾和副總導演鄒為在晚會策劃階段提出了以宋代詞牌名“滿庭芳”為主題定位,取意自中國古典文學詞牌名,通過舞美、多媒體、節目視覺等各個方面,共同營造祈願圓“滿”的中華大家“庭”盡展“芳”華的主題氣象。視覺設計團隊秉承這一理念,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年俗美學與文人美學相融合,形成“吉慶”與“典雅”交融的視覺美學氣質;並將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視覺科技相結合,形成“傳統“與”現代”交織的視覺美學表達。

主視覺-滿庭芳設計稿

主視覺-滿庭芳設計稿

以“滿庭芳”作為舞美設計的核心主題貫穿于演播大廳,從空間、舞臺到景觀等各個方面的設計之中。其中由四瓣花結構演化重構而成的演播廳頂部藝術裝置,既是根植于中華文明的美學創造,又是綻放著現代設計理念的創新呈現。其創意取材自距今6000年至4800年前的廟底溝彩陶標誌性的“花瓣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提出:花卉圖案彩陶,可能就是華族(即華夏民族)得名的由來。整體裝置從花心呈幾何造型延展,遵循現代藝術設計質感,呈現簡約大氣的“滿庭芳”氣象。

春晚系列主視覺的設計也是對“滿庭芳”主題進行意象延伸和動態表達的範例,這些也被親切地稱為“值班”的主視覺可能是春晚舞臺上出現頻次最高的背景畫面,它們會展現在每個節目之間、主持人串場、零點倒計時以及晚會最後的《難忘今宵》等重要節點上,團隊以“滿庭芳華”“玉堂富貴”“春暖花開”作為子主題,設計了一系列由不同色彩和圖像構成的可以動態變換的主視覺。

歌曲《我的家鄉》 賈寧旨 攝

歌曲《我的家鄉》 賈寧旨 攝

中國傳統元素的當代化演繹

2023總臺春晚以對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匠心處理,在節目中充分展示了歷經千年沉澱的中華文化之美。基於中華傳統文化遺産的當代化演繹成為了舞美視覺的核心設計理念,視覺團隊和節目主創團隊緊密協作,針對每一個表演節目展開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視覺元素的精準提取以及舞臺語言的創新轉化工作。

其中,歌曲《百鳥歸巢》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的世界級非遺古韻“南音”融合流行風格,形成一場婉轉典雅的千年古音與明快流行的現代音樂邂逅。為了讓視覺內容成為表演者的有力支撐,視覺團隊將泉州傳統非遺元素融入節目原生語匯,通過燕尾飛檐、背脊蜿蜒的紅磚古厝和金絲線繡出精美絕倫紋樣的金蒼繡屏風等視覺內容,再結合XR舞臺虛擬場景、360度自由視角等科技手段,營造出飛鳥繞梁、流光溢彩的舞臺氛圍,呈現出一幅百鳥翱翔的吉祥盛景,展現出泉州非遺文化的悠長意蘊,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惠澤九州、千年傳承的恒久魅力。

舞蹈《碇步橋》的創作靈感來自於200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浙江溫州泰順縣仕陽鎮仕水碇步石橋。節目融合江南扎染色彩,配合傳統簫聲和笛聲,視覺內容融入江南風格建築群落與綿延山脈元素,通過“巧用AR”的方式,以三維虛擬的山水環境輔以舞蹈,巧妙地借助地屏鏡面反射,倒映出舞者們的曼妙舞姿,營造出煙雨江南的絕美意境。舞蹈演員以舞敘事,將少女思念家鄉的情緒揮灑得淋漓盡致,體現了民間美學智慧。

同樣,少兒民俗表演《我和爺爺踩高蹺》也展現了高蹺、海陽秧歌、膠州剪紙、膠東花餑餑等一系列山東非遺民俗元素在節目中的創新應用。舞臺視覺中以非遺剪紙元素構成的山水幸福鄉村結合AR虛擬剪紙兔,營造出喜氣洋洋的節慶場景,背屏紅、金、藍的色彩搭配凸顯出極具山東民俗特色的舞臺建築道具,與表演內容相得益彰,濃郁的年俗與喜慶氣息撲面而來。孩子們與爺爺一起表演著象徵非遺文化的代際傳承,呈現了天真活潑的童趣和中華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非遺音樂“南音”與非遺技藝“金蒼繡”同頻共振,舞蹈《碇步橋》與非遺技藝“江南扎染”互為映襯;非遺民俗表演“踩高蹺”“海陽秧歌”與“膠州剪紙”“膠東花餑餑”等非遺民俗元素相生相伴。這些節目不僅是展現非遺表演的舞臺,還成為展示非遺文化的展臺,舞臺視覺創意與設計致力於將非遺表演與非遺元素有機融合在一起,以當代的舞臺視覺美學來詮釋中華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文化意涵和美學氣象。

《2023春晚色彩系統應用手冊》(部分內容)

《2023春晚色彩系統應用手冊》(部分內容)

中國傳統色彩的系統化應用

將中國傳統色這樣的文化遺産活化到春晚舞臺,讓大眾在色彩的浸染之中感知中國色彩的文化意蘊,成為舞美視覺的核心設計方法。為整體性、系統性地提升整臺晚會的美學調性,筆者作為視覺總監帶領團隊建立了一套屬於春晚的色彩系統,並設計了一本色彩系統應用手冊,這在春晚的歷史上尚屬首次。這本手冊為所有參與創作和製作的團隊與個人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配色工具及色彩應用指南,這既大大提高了設計和製作效率,又為形成柔和雅致、內蘊豐厚的整體視覺美學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色彩系統的建構和應用邏輯可以概括為“尋色”“拾色”“弄色”“舞色”這四個階段。這套色彩系統設計的啟發源自於對中國傳統色彩的追尋,古人從自然萬物、天地四時中尋覓色彩,這種“尋色”飽含著中國人對自然的敬意、對生活的詩意和對未來的寓意。遵循著這樣的理念,團隊首先從中國傳統色中“拾色” ——提煉並組合出五個具有吉祥寓意的吉祥色,並將每個主色延展成8種延伸色,形成40種可應用色板,以及10套配色模版,從而形成了既包含特定色彩搭配指南,又包含較寬色域的應用系統。

而色彩系統的應用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的跨學科的系統工程。如何通過各種觀看終端的屏幕來完美呈現色彩的表現也是團隊著力攻堅的課題之一。藝術的“弄色”需要科技的“校色”方式來支撐,從設計、製作、錄製到直播,每個環節都要不斷通過設計師和工程師聯合的測試、校準和調整,才能實現最佳的色彩呈現。將色彩系統應用到具體的節目視覺的過程,被稱為“舞色”。色彩不僅是一種視覺要素,其本身更是一種文化觀念,主創團隊特別以中國色為主題創作了創意交互視覺秀節目《滿庭芳·國色》,依託現代視覺技術,將中國傳統色彩的優雅絢爛外化為舞臺上的炫酷呈現。

從春日桑葉初生中感受“緗葉”熱烈的嫩綠黃,從晴空“天縹”處採得清雅的淺藍,從夕陽挂樹煙光凝中尋得“暮山紫”……《滿庭芳·國色》從四序更迭中追尋中國傳統色彩,視覺團隊運用AR技術使舞臺宛如色彩幻境,同時以現場實時拍攝結合CG特效、AI圖像生成等製作技術,將中國傳統的五正色“青、白、黃、赤、黑”對應為“群青”“凝脂”“緗葉”“桃紅”“沉香”,賦予五位青年舞者,搭配翎子、折扇、紙傘、水袖、佩劍以不同舞蹈形式演繹,通過完成鏡頭匹配、特效合成、多級調色等複雜技術流程,使舞者們仿若置身於潑墨畫卷中。在音樂與舞蹈的不斷交織過程中呈現出萬千變幻的自然色彩視覺意象,將中國傳統色彩唱成歌舞為畫,如詩如幻,一展滿庭芳華。中國顏色象徵中國文化精神,也點燃了國人從中華傳統美學中復古尋色的熱潮。

演播大廳舞美設計過程稿

演播大廳舞美設計過程稿

演播大廳天頂舞美初期設計稿

演播大廳天頂舞美初期設計稿

前沿影像科技的創新性融合

將前沿的影像科技融入舞臺視覺美學,用科技美學激活傳統美學是舞美視覺設計的核心創新路徑。在每個節目的視覺創制方面,視覺團隊與主創團隊和視覺技術團隊一起,探索能將藝術與科技有機結合,表演與視覺深度融合的創新表達,使整場晚會節目達到高度藝術性與科技感的融合。而4K/8K、VR、AR、XR、360度自由視角拍攝、5G遠程AI智慧圖像識別動作捕捉技術、AI人工智慧圖像生成、實時圖像渲染、三維菁彩聲、大數據分析、程控燈光裝置、動態機械裝置等前沿視覺技術的創新應用,使得整場晚會成為一次藝術與科技融合在舞臺視覺領域的創新實踐。

創意節目《當“神獸”遇見神獸》以《山海經》《抱朴子》《史記》《禮記》《莊子》《説文》等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吉祥神獸為原型,設計了鳳凰、麒麟、白澤、貔貅、鯤、甪端六種神獸形象。結合VR三維影像繪製和AR增強現實等技術,觀眾可實時欣賞到VR畫師繪製神獸三維影像的生成過程,虛實結合的方式使上古神獸“走出”文獻古籍,與現代生活中的孩子們奇妙相遇。通過影像科技的創新性融合,讓中國人對文獻古籍的奇思妙想、浪漫情懷有了獨特的視覺呈現載體。

舞蹈節目《錦繡》利用VR三維影像繪製技術呈現漢宮樓宇的恢弘,結合AR技術使不同顏色的經緯線于舞台中交錯交織出篆體漢字、紋樣圖案,展現千年織錦的瑰麗,讓垂眸而出、步履蹁躚的舞者仿佛重回“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的歷史場景,千年如新,如夢如幻。

武術節目《演武》創意靈感源自二百多年前嵩山少林寺白衣殿北墻的重彩壁畫《武僧演武圖》。通過“三維空間營造”的視覺創意來重現原畫中的演武場,通過AR技術將畫中的武僧和舞臺現場的武僧進行場景融合,形成了具有時空穿越感的視覺體驗。武僧動作行雲流水,招式剛勁有力,古寺歷經四季輪迴、歲月流轉,再現了少林寺氣勢磅薄的瞬間。

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春晚舞臺上蓬勃的綻放成為2023總臺春晚貫穿始終的靈魂和精粹所在。晚會的舞美視覺設計,依託藝術與科技融合的理念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弘揚傳統文化美學,給觀眾帶來了多維的沉浸式視聽體驗的同時,激發了觀眾對傳統文化內容和中華美學精神的深層情感共鳴。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