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藝的“多寶格”讓“中華瑰寶”更加閃亮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2月24日 17:51
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2月24日 17:51
正在加載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的傳統戲臺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的傳統戲臺

近日,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落成開館。作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系列文化活動的重要項目,新館首個重磅展覽“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和工藝美術展”攜1298件(套)珍品精彩亮相。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作為黨中央國務院在“十三五”期間決定建設的國家重點文化設施,是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審美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的國家級文化殿堂。在這裡,“中華瑰寶”的熠熠神采如何被聚焦和詮釋?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工藝美術和非遺博物館,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北京中軸線上的文化新地標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中華文明是禮樂文明,中華民族歷來有記俗采風的美好傳統。上下五千年,包括傳統手工藝在內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華滋繁茂、燦若星海,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厚德載物的歷史見證。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國傳統工藝的保護和傳承,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997年國務院頒布《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201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以及中國工藝美術的傳承和發展,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歷時近3年,1.28萬塊石材、2674塊玻璃、1450塊金屬格柵……1000多個日日夜夜,馬不停蹄的建設,一座新的文化地標拔地而起。該館建築面積91126平方米,地上共6層,位於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西側緊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東側坐落著紀念建黨百年落成的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北側有中國科技館,南面有中國歷史研究院、“鳥巢”體育館等建築,一條蜿蜒的龍形水系穿行其中,將生態、科技、文化和奧運主題聯絡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化集群地。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館長韓子勇介紹,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的設計理念源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挖與提煉。建築的整體設計構思汲取了中國古典建築太和殿的比例,建築平面中軸對稱左右展開,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對稱審美。建築立面呈三段式,由下至上分石材基座、透明平臺層和漂浮的建築層,分別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天、地、人,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和諧之美。

該館建築設計將地上建築最高的兩層向外出挑6米,形成淩空的造型,其創意靈感來源於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多寶格方匣,寓意著內部珍藏和展示著國家級藝術瑰寶。

建築外表面肌理採用暖銅色幕墻材質,圖案借鑒中國古典建築中的花窗及傳統收藏用傢具博古架的多寶格構圖,通過對傳統圖案的抽象提煉,形成具有工藝美術特色的獨特創新紋樣。這種金屬格柵裝飾手法對室內空間起到有效的遮陽效果,同時鏤空的形式自然呈現生動的光影變化,使整個建築顯得靈動多姿、活力四射。

為體現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又能承擔非遺項目演出任務,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的多功能廳特設一座傳統戲臺。戲臺的設計融合京派戲臺及贛派樂平戲臺的特點,博採眾長亦獨具特色,充分體現了高超的木結構營造技藝。戲臺屋面遵循京派建築特點,採用筒瓦屋面,三重檐六翹角形式,翹角出翹平緩;脊飾採用京派作法,正吻、垂獸、仙人等惟妙惟肖。戲臺建築構件及油飾則體現贛派樂平古戲臺的風格,雕刻的人物和歷史典故栩栩如生,油飾以紅黑金為主色調,凸顯金碧輝煌、大氣磅薄。

講好傳統手工藝復興故事

韓子勇表示,建成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不易,用好、管好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講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故事、工藝美術故事,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為關鍵。

為配合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作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文化活動的重點文化項目,大展“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和工藝美術展”在開館的同時開幕。“中華瑰寶”展覽共分8個板塊,涵蓋了工藝美術、古琴藝術、傳統樂器、傳統美術、戲曲、金石篆刻與拓本、傳統年畫、戲曲演出和學術報告8個部分的內容,共展出1298件(套)珍品,80%是第一次面向社會公眾展出,大部分展品是中國藝術研究院70年積累的珍藏。

中國工藝美術源遠流長、匠心獨運、豐贍瑰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近代以來,國運衰微,工藝美術也難逃厄運。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工藝美術重新復蘇,呈現薪火相傳、推陳出新的可喜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工藝美術百花齊放、欣欣向榮,成為中國人民富起來的生活象徵。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薄偉力,極大推動了工藝美術的繁榮發展,工藝美術更加注重守正創新,更加注重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加富於時代感和設計性,更加契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此次展覽的“大國匠作——走向新時代的工藝美術”部分包含“薪火相傳 推陳出新(1949—1978)”“百花齊放 欣欣向榮(1978—2012)”以及“新時代中國好手藝(2012年以來)”3個板塊,展示1949年以來,中國工藝美術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岱岳奇觀(翡翠山子)88×60×102厘米

岱岳奇觀(翡翠山子)88×60×102厘米

該部分展覽展出的“四大國寶”翡翠山子《岱岳奇觀》、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提梁花籃《群芳攬勝》和翡翠插屏《四海騰歡》引人矚目。中國工藝美術館副館長王輝介紹,1982年實施的國家工藝美術專項任務、1988年起開展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活動、1997年出臺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為工藝美術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為走向新時代的中國工藝美術厚植了根基。4件翡翠國寶從題材選定、形式設計到全部完成,歷時8年。由40多位名揚玉壇、技藝精湛的大師能手組成的創作集體和數十名著名專家學者組成的顧問團隊,精誠合作,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精心設計、施工,大膽創新,以此4件作品矗立起玉雕歷史上的新高峰,正如嘉獎令所稱:“4件藝術珍品原料之貴重,創作之精美,為古今中外所未有,堪稱國家珍品,是玉雕藝術推陳出新的典型。”

“新時代中國好手藝”部分展出了90件當代工藝美術佳作。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邱春林表示:“這90件作品體現出了我們一貫堅持的遴選標準,即材美、工巧、器韻、時宜。新時代以來,呈現出興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勢頭,廣大手工藝人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在文化藝術上表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不僅是盡力於傳統的倣古,還大膽嘗試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新形式體現出新的審美動向和高度的創造力。伴隨方興未艾的手工藝文化熱,新時代中國好手藝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從阿勒泰到北京(裝置藝術)

從阿勒泰到北京(裝置藝術)

工藝傳薪 喝彩冬奧

為了更好展示出珍品佳作的瑰麗奪目,激發觀眾對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了解、珍愛和自豪,展覽在設計上頗具匠心,還設計了精彩的互動環節,每件展品均可掃二維碼聽看展品的講解,現場還設有傳拓、書法、篆刻等演示體驗類活動。

一進館,裝置景觀《從阿勒泰到北京》便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個裝置景觀由兩部分組成,一邊是用木板、皮毛等扎成的滑雪板;另一邊則是金屬構成的滑冰鞋,上面站著各種冬季項目的運動員。

2005年,在我國新疆阿勒泰地區發現一幅保存完好的彩繪岩畫,清晰地記錄了遠古先民們腳踏滑雪板、手持單桿追逐獵物的場景。據相關研究顯示,它的繪製時間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一萬年或更早,與此前考證瑞典4500年、挪威至少5000年,以及俄羅斯8000年的滑雪歷史相比,阿勒泰成為人類滑雪最早起源地。

“為助力冬奧,我們在展館的門口位置設計了冬奧主題的裝置景觀《從阿勒泰到北京》。這是我們的第一件展品,希望借此為北京冬奧會喝彩。” 韓子勇介紹。

展覽的“絲路丹青——絲綢之路沿線壁畫傳摹”部分作為國內在壁畫臨摹、研究方面規模最大、跨度最大的一次集中展出,分為“火盡薪傳”“西域傳道”“千年營造”3個板塊,體現藝術家和文保工作者共同協作的成果,在壁畫技藝傳承和藝術實踐上有重要參考價值。

在展廳中可以見到世界上已知最小的佛寺新疆達瑪溝小佛寺1:1復原展示。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院院長張見介紹:“達瑪溝小佛寺靜靜地在沙土下埋藏了1600多年,在2002年,被一個牧羊少年偶然發現。在長2米、寬1.7米的狹小空間內,小佛寺呈現出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特徵。展廳左邊墻上懸挂著一件作品,是毗沙門天王像,這件作品正是小佛寺南墻西側掉落下來的,此刻在展廳內與復原小佛寺完成了隔空合璧。千百年來,古絲路上早已滄海桑田、物是人非,而這些精美的壁畫遺珠及其高超技藝,依然與西域的黃沙同在,引發我們對悠遠歷史的無盡遐想。”

作為中國特有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年畫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烘托年味,含有驅兇避禍、祈盼盛世祥瑞之意,製作方式多為木版水印。大年初五開門首展,不忘烘托新年氣氛。“神州迎春——中國木版年畫”部分包括“執戟佑安”“年節祥慶”“斯文在茲”“國泰民豐”4個板塊,展出了門神主題,吉慶主題,以戲曲、文學、傳説為主題,以及以世俗生活和民俗信仰為主題的4類年畫作品。這些年畫來自天津楊柳青、四川綿竹、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高密、山東平度、北京等地,表達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藝術想象。

2月5日開館後,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迎來預約參觀熱潮,每天3000個預約名額全部搶光,門票已經預約至一週後。該館還成為2022北京新聞中心策劃的“驚喜盲盒”系列活動之一,吸引了160余名中外記者踴躍報名參加,拿到新館免預約入場券,聽專家講解工藝美術和非遺珍品。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