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藏百餘幅明清肖像畫在京展出

來源:央視網 | 2021年12月11日 17:11
央視網 | 2021年12月11日 17:11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記者 韓丹)12月9日,由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共同主辦的“如鏡取影 妙得神形——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從中國美術館藏、南京博物院藏作品中遴選出百餘件(套)肖像畫作品,以時間為序,分為明、清兩個部分予以展出。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展廳現場介紹展覽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展廳現場介紹展覽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肖像畫是記錄人物的體貌,兼具功能性與觀賞性的一種繪畫創作形式。中國的肖像畫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發展到明清時期,伴隨著市場經濟和城市商業的發展,涌現出曾鯨、禹之鼎、徐璋等一批傑出的畫家。他們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拓展了肖像畫的題材、表現形式和創作技法。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古往今來,無問西東,肖像畫都以直觀而鮮明的思想性、社會性和時代性映涵著藝術之於人性表達的獨特、深刻和絕妙。從廟堂壁畫到立軸手卷,丹青妙手們將古聖先賢、帝王名臣、家族尊長、高僧文士以及各類供養人的形象繪製其上,演化出獨特的中國肖像畫範式體系。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兩晉之際,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傳神寫照”,數千年間被肖像創作者奉為圭臬。宋元時期,文人畫大興。及至明清,肖像畫在人物畫科日益式微的背景下異軍突起,無論實踐創作抑或理論總結,皆呈豐富活躍之態勢。值得一提的是,明清肖像畫中體現的中西互鑒,是一個立足本土審美的吸收接納過程。畫家在文化態度上所持的從容與寬容、自覺與自信,讓此過程“化西”而不“西化”,成為一次基於主動性文化選擇的審美嬗變。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走入不同文明,發現別人的優長,啟發自己的思維”,是激發創新活力最直接的方法。對今天中國美術的創作與發展而言,明清肖像畫“混同出新”的成功經驗依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這,也正是中國美術館和南京博物院共同策劃主辦“如鏡取影 妙得神形——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畫展”的初心所在。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此次展覽反映了我國明清時期肖像畫的演進歷程和藝術成就,以及民俗、宗教、服飾、審美等方面的文化內涵。展覽將展出至2022年1月16日。

展覽作品欣賞:

影像  佚名  絹本設色   年代不詳 167cm×95cm 明代 中國美術館藏

影像  佚名  絹本設色   年代不詳 167cm×95cm 明代 中國美術館藏

影像  佚名  年代不詳 絹本設色  265cm×148cm 明代 中國美術館藏

影像  佚名  年代不詳 絹本設色  265cm×148cm 明代 中國美術館藏

趙德昌夫婦像 任伯年 紙本設色 148.5cm×80cm 1885年 清代  中國美術館藏

趙德昌夫婦像 任伯年 紙本設色 148.5cm×80cm 1885年 清代  中國美術館藏

吳仲英先生像 任伯年 紙本設色   150.6cmx64.8cm 清代  中國美術館藏

吳仲英先生像 任伯年 紙本設色   150.6cmx64.8cm 清代  中國美術館藏

國畫男影像   陳一潢  絹本設色  142.8cm ×89.7cm  明代  中國美術館藏

國畫男影像   陳一潢  絹本設色  142.8cm ×89.7cm  明代  中國美術館藏

徐渭肖像  佚名 絹本設色45.4cm×26.4cm明代  南京博物院藏

徐渭肖像  佚名 絹本設色45.4cm×26.4cm明代  南京博物院藏

李太僕肖像  佚名  絹本設色45.4cm×26.4cm明代   南京博物院藏

李太僕肖像  佚名  絹本設色45.4cm×26.4cm明代   南京博物院藏

范仲淹畫像  佚名    絹本設色28.9cm×25.4cm  明代  南京博物院藏

范仲淹畫像  佚名    絹本設色28.9cm×25.4cm  明代  南京博物院藏

魏仲雪像 羅虛白  紙本設色28cm×97.8cm   明代   南京博物院藏

魏仲雪像 羅虛白  紙本設色28cm×97.8cm   明代   南京博物院藏

喬萊花雨坐禪圖   禹之鼎  紙本設色    37.5cm×29.5cm    明代  南京博物院藏

喬萊花雨坐禪圖   禹之鼎  紙本設色    37.5cm×29.5cm    明代  南京博物院藏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