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百家姓氏  
氏的産生
客家姓氏淵源
中國姓氏淵源
姓氏的形成

    對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門學科。它與人口普查、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絡,對於人事現代化科學管理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邊緣學科,姓氏學受到各方面的重視。
    現代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來源於中世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音詞。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人許慎定形,成為會意字。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其名著《説文通訓定聲》中,釋“氏”字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象形字,後來被轉注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週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通鑒外紀》説,“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起源較早,形成後也較為穩定;氏起源較晚並不斷發生變化。《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總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説。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分野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所以,清初學者顧炎武在《田知錄》中説:“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于秦始皇則曰姓趙氏’,于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
    姓産生於原始氏族社會。若干民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內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著密切的婚姻聯絡,姓就作為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應運而生。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媯、姒等,可以推斷早在母系氏族時期,姓已經形成,是由母權制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所決定的,其作用就是便於通婚與鑒別子孫後代的歸屬。同姓內部禁止婚配,異姓氏族之間可以通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姓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形成。黃帝時已有“胙土命氏”。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和階級社會、國家制度的形成,出現了賞賜封贈土地以命氏的習慣。繼而,氏之源起,形成濫觴,出現以各種形式得氏的現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屬性分野,實質上已不太明顯。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幾類: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巫、屠、優、卜等。
    7.以祖上謚號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9.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恒,凡恒性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
    10.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情況十分複雜。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給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複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天下易家人)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