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百家姓氏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于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3、還有出自其他方面的馮姓,如:出穎川者,為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為左將軍馮奉世之後;出長樂者,為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為燕王馮宏之後;出宏農者,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出河間者,為唐監察御史馮師之後。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同輿堂”或“三同堂”:根據《後魏書》記載,馮誕和後魏高祖同歲,幼同學,娶高祖妹安樂公主為駙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輿而行,所以稱"同輿堂"。又同案而食,同硯而學--同輿、同硯、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義堂”:戰國時馮驩,是孟嘗君的食客。起初孟嘗君對他只當一般門客對待,後來孟嘗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帳戶叫來,宣佈將債券燒掉,給所有帳戶解決了困難。馮驩回去後,對孟嘗君説:“討來的錢我全部買了‘義’帶回來。”(市就是買)。孟嘗君當時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後來,孟嘗君罷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夾道歡迎,這時孟嘗君才省悟地感謝馮驩説:“今天我嘗到了你替我買的珍貴物品--義,這可是萬金難買呀!”
    2、郡望
    始平郡:晉時置郡,治所在槐裏。
    杜陵縣:此支馮氏,為上黨馮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馮唐之弟馮騫。
    穎川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陽翟。
    上黨郡:戰國韓置郡,此支馮氏,其開基始祖為戰國時韓上黨太守馮亭。
    長樂郡:後魏置郡。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
    河間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
    三、馮姓典故
    望出杜城為二馬;名滿西域號雙星。
    註釋:
    1、“二馬”合而為“馮”。
    2、中國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馮嫽。公元前101年,隨西漢解憂公主遠嫁和親到了烏孫國(今伊塞克湖一帶)。由於她多才多智,成為解憂公主的得力助手。後嫁給烏孫右大將。她在協助解憂公主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深得西域各國的敬佩。尊稱她為“馮夫人”。後人把馮嫽和解憂公主合稱為西漢民族友誼史上的“雙星子”。
    一絕驚秋鶴;三言載夢龍。
    註釋:
    1、指清代畫家馮秋鶴。
    2、指明代文學家馮夢龍,輯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稱“三言”。
    才難自顯方彈鋏;位不稍遷老作郎。
    註釋:
    1、戰國時孟嘗群站下食客馮暖(驩),因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三為長鋏歸來之歌,孟嘗君知道後,悉知所求。後為孟嘗君收債于薛,得息錢十萬,而把不能還息的債卷燒掉賧孟嘗君爭得了好名聲。後孟嘗君一度失去齊國相位,經過漢曖去遊説秦王和齊王,又使孟嘗君的相位得到恢復。
    2、指西漢郎中署長馮唐。輔佐朝政有功,深得漢文帝和武帝信任。因馮唐年已九十,不能再為官,只好封其子為官,將唐舉為賢良。
    威震邊關,名傳中外;義起金田,功耀古今。
    註釋:
    1、指清末將領馮子材(1818-1903),字萃亭,廣東欽州人。公元1448年中法戰爭時,他率兵扼守鎮南關(今友誼關),大敗法軍,收復了諒山。
    2、指太平天國領導人馮雲山(1822-1852),參加過著名的金田起義,被封為南王。他協助洪秀全制定了太平軍官制、軍制、律令、營規、天歷等。使政權和軍隊建設,初具規模。
    杏娥列史冊;婉貞照汗青。
    註釋:
    1、革命烈士馮杏娥(1903-1940),湖南平江人。任過湖南省婦女部部長等職。1937年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她被分到農村做地下工作。1939年6月“平江慘案”發生,被捕入獄,1940年3月英勇就義。
    2、清代抗帝英雄馮婉貞(1842-?),原籍山東,隨父二保居住在北京圓明圓附近的文謝莊。婉貞自幼好武術,有膽識。咸豐五年(1860)一日,英軍軍官率百餘名印度士兵來襲。婉貞決定“以我所長,擊敵所短”,率眾埋伏,出其不意,砍殺來犯之敵,共擊斃敵人百餘,保障了文謝莊的安全。
    欲除煩惱須無我;經歷艱難好作人。
    註釋:近代愛國將領馮玉祥(1882-1984),字煥章,安徽巢縣人。本聯為其在1942年,給了國學習的兒子馮洪國臨別時贈聯。
    關內侯,因慈母而貴龐;
    門下客,得孟嘗以優隆。
    註釋:東漢司徙勤,善計,有高能稱,在事精勤,賜爵關內侯,中元初卒。
    道德可師,教育驪山之下;
    端凝若植,禁中瑞飾之呼。
    註釋:
    1、東漢尚書馮豹,好儒術,以詩書春秋教驪山下,敬事後母,舉孝廉為郎,後遷太守,官至尚書,卒官。
    2、後魏文帝馮後的事典。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過津。
    註釋:唐代詩人馮道《偶作》詩聯句。
    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為絕頂人。
    註釋:近代愛國將領馮玉祥自題聯。馮玉祥,1933年任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多次擊敗日寇,收復許多失地。建國前夕,因乘船失火,受傷身死。
    行而不捨,若驥千里;
    納無所窮,如海百川。
    註釋:清代詞人馮煦(1842—?)自題聯。馮煦,字夢華,江蘇金壇人。有江南才子之稱。
    暫借荊山棲彩鳳;聊將紫水活蛟龍20。
    註釋:清代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馮雲山自題聯。馮雲山,廣東花縣人。被封為南王、七千歲。
    八駿傳漢世;三馮耀金溪。
    
    註釋:
    1、東漢名人馮禧,山陽人,與張儉、檀杉、褚鳳、張肅、薜蘭、魏玄、徐乾號為“八駿”。
    2、清代開州知州馮咏,金溪人,姿性英邁,與兄諶、弟謙並稱“三馮”。有《桐村詩集》。
    
    四、歷史名人
    馮承輝:(1786-1840)清江蘇婁縣人,字少眉,一字伯承,號梅花畫隱。貢生。工篆隸,精刻印,兼善畫,尤喜畫梅。著述甚富。有《印學管見》、《歷朝印識》、《石鼓文音訓考證》、《古鐵齋印譜》、《古鐵齋詞鈔》等。
    馮夢龍:(1574-1646)明蘇州府吳縣人。崇禎中以貢為丹徒訓導,遷知壽寧。善詩文,工經學。輯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古今譚概》、《智囊》、《挂枝兒》、《山歌》及《墨憨齋定本傳奇》等。
    馮子材:(1818-1903)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字南幹。早年參加天地會起義。後曾隨向榮等鎮壓太平軍。1884年參加中法戰爭,在鎮南關大敗法軍,收復諒山。中日甲午戰爭時,奉調北援,駐守鎮江。《馬關條約》後仍回廣西。1901年任貴州提督,次年因病菌去職。
    馮雲山:(約1815-1852)廣東花縣人。一名雲珊,本名乙龍。太平天國領導人。曾任鄉村塾師。1843年與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在桂平吸收楊秀清、蕭朝貴等山區農民。1851年參與領導金田起義,任後軍主將,又任前導副軍師,在永安受封為南王。協助洪秀全制訂太平天國官制、軍制、律令、營規、天歷等。1852年攻廣西全州中炮負重傷,後卒于蓑衣渡。
    馮玉祥:(1882-1948)安徽巢縣人。因依附基督教,所以人稱基督將軍。行伍出身。1912年成為袁世凱部下,袁陰謀稱帝時,拒簽擁袁通電。在川北暗與護國軍蔡鍔等密約,參與組織四川獨立。嗣又參加討伐張勳復辟。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派兵將清廢帝溥儀驅出皇宮,電邀孫中山北上,改所部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北伐時在五原誓師,就任國民聯軍總司令,宣佈集體加入國民黨。1927年後多次舉兵反蔣。“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1933年與中共合作。在1946年出國考察水利。1948年7月,響應黨的號召,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9月在敖德薩黑海海面上因輪船失火遇難。著有《我的生活》、《馮玉祥日記》、《馮玉祥通電彙編》等。還曾在許多報刊上發表過詩文。
    馮如:(1883,一作1881-1912)廣東恩平人。又名自如,號鼎三。我國第一個飛行家和飛機設計師。早年在美國三藩市(舊金山)當雜工謀生,後轉往紐約工廠工作,業餘鑽研機械學,數年後自行製造抽水機、無線電報機。在日俄戰爭中,深感飛機之厲害,自此決心獻身於航空事業,以報祖國。在三藩市集資創辦飛機製造公司。1909年自製收音機試飛成功。廣州光復時,被任為陸軍飛機長。後在舉行飛行表演時,不幸失事遇難。1985年在恩平縣牛江本鄉建馮如紀念亭、馮如中學以紀念。
    馮國璋:(1857-1919)直隸(今河北)河間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曾佐袁世凱練兵。1903年北京成立練兵處,任軍學司正使,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北洋三傑”。辛亥革命爆發,任第一軍總統,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後又鎮壓“二次革命”。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內部皖、直、奉三派分化,為直系首領。1916年當選副總統、次年代理總統。1918年被段祺瑞脅迫下臺。病死於北京。
    馮憲章:(1908,一作1910-1931)廣東興寧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秋,留學日本,與蔣光慈等建立太陽社東京分社,並在留學生中建立黨組織。次年被日政府驅逐回國。1930年參加左聯,從事創作和翻譯活動。後被捕,病歿于獄中。
    馮桂芬:(1809-1874)江蘇吳縣(今蘇州)人。道光二十年中一甲二名進士。授予編修。後入李鴻章幕,為其鎮壓太平軍獻策。為學重視經世之用,主張實行新政。精於小學,兼及算術。著有《説文解字段注考正》、《弧矢算術細草圖解》、《兩淮鹽法志》及《蘇州府志》等。
    馮雪峰:(1903-1976)浙江義烏人。早歲參加文學團體晨光社,結湖畔詩社。1927年參加中國共産黨。後在魯迅指導下從事翻譯和編輯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書記,《文藝報》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等職。著有《雪峰文集論文集》、《上饒集中營》及上例等。
    馮道:五代時歷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餘年。他在後唐任宰相期間,倡議由田敏等人在國子監校定《九經》文字,並組織刻工雕印,至後周完成,後世稱“五代監本”。官府大規模刻書自此始。
    馮繚:中國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隨漢解憂公主遠嫁和親到了烏孫國。由於她多才多智,成為解憂公主的得力助手。後嫁給烏孫右大將。她在協助公主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作出了很大貢獻,深得西域各國的敬服。尊稱她為“馮夫人”。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