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百家姓氏  

    一、尋根溯祖
    
    周宣王封小弟姬友於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後謚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産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于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于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二、遷徙分佈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鄭縣。在戰國時因為韓國所滅,便散遷到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陜西、山西等境為其分佈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朝,現分佈于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三、郡望堂號
    
    1、堂號
    "博經堂":東漢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2、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滎陽。
    洛陽: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相當今山東高密一帶。
    雍州:東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四、家乘譜牒
    
    江蘇:鄭氏宗譜一卷、雲陽鄭氏宗譜二十卷、扶風鄭氏宗譜四卷、蘭陵鄭氏宗譜三十卷、東山鄭氏世譜八卷首一卷、蕭山鄭氏宗譜十二卷
    浙江:鎮北龍山鄭氏宗譜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視重修宗譜二十四卷、慈溪灌東鄭氏宗譜十卷、蘭溪鄭氏宗譜十九卷
    安徽:峰陽鄭氏家譜不分卷、祁門奇峰鄭氏本宗譜四卷、鄭氏宗譜十三卷、桐城鄭氏宗譜、桐西鄭氏宗譜、禮儀堂鄭氏宗譜、鄭氏宗譜一卷
    福建:南湖鄭氏宗譜、石井本鄭氏宗族譜、石井本宗族譜、鄭氏世代譜、桃源鄭氏族譜二卷、桃源鄭氏族譜、四城鄭氏家譜、滎陽堂鄭氏家譜、滎陽鄭氏宗譜、岩鎮鄭氏遷出宗譜一卷、鄭氏傳家譜、續修白華鄭氏宗譜、鄭氏族譜、鄭氏宗譜不分卷、鄭氏宗譜一卷五、歷史名人
    
    鄭板橋:清朝書畫家,善畫蘭竹,秀麗蒼勁,亦工書法,所創"板橋體"獨具風格,號稱"三絕",是"揚州八怪"之一。
    鄭成功:明末名將,唐王賜姓朱名成功,授總統使、詔討大將軍,時人稱"國姓爺"。
    鄭和:明航海家,本姓馬,小字三寶,回族。明入宮為宦官,後從燕王起兵,有功,賜姓鄭,曾奉命率艦隊七下西洋,途經三十余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聖地麥加。
    鄭國:戰國時代的水利家,韓國人。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
    鄭光祖:元朝著名劇作家,他和關漢卿、馬致遠、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鄭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
    鄭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鄭旦即西施,經過訓練,送到吳國作內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