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百家姓氏  

    一、衛姓起源有二:
    1、來源於周國封地。
    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衛(今河南省淇縣),接管舊殷都朝歌七族的遺民,建立了衛國。到春秋戰國時,衛國被秦國兼併。衛國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衛。
    據《辭源》記載:衛,古國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為狄所滅。戴公野處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統一。全國,獨置衛君,為附庸。至二世元年廢;衛,姓。周文王子康叔封于衛,子孫以國為氏。漢有丞相衛綰,見《無和姓篡》。
    2、出自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族。據《後燕錄》載:昌黎(今河北省昌黎縣)鮮卑為衛姓。
    
    二、郡望堂號
    據《廣韻》記載:“周文王子康叔封于衛,後因氏焉。望出河東、陳留。”
    秦置河東郡,現在山西省夏縣。
    
    三、歷史典故
    源自姬姓;望出陳留。
    註釋:1、衛姓出自周朝王族姬姓。指周文王第九子受封後建立衛國,其後人以國為姓。
    2、陳留,郡名,漢置。在今開封陳留鎮。
    綰侯望重拜太傅;將軍功高封長平。
    註釋:1、漢代建陵侯衛綰,以廉忠被景帝拜為河間王太傅。後官至丞相。
    2、西漢名將衛青(?—前106年),字仲青,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武帝時,官至大將軍,封長平侯。元朔二年(前127年),率軍大敗匈奴,收復秦時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元狩四年(前119年),又與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擊敗匈奴主力。他前後七次帶兵出擊匈奴,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掠奪,安定了北邊諸郡,解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
    正節嘗從履祥學;茂漪早作羲之師。
    註釋:1、宋代學者衛富益,崇德人。嘗學于金履祥、許謙。有《四書考證》、《性理集義》、《易説》、《讀史篡要》、《耕讀怡情錄》等書傳世。卒後門有謚正節先生。
    2、東晉女書法家衛夫人,名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人。王羲之少時曾從她學書。
    髫齡操守,清節歷三;壯歲從軍,奇功至七齣。
    註釋:1、宋代參知政事衛涇的事典。衛涇,字清叔。淳熙中進士第一。開禧中封秦國公。
    
    四、歷史名人
    衛聚賢:(1898-)山西萬泉人。字懷彬。歷史學家。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歷任暨南大學、中國公學、持志大學教授。曾任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長。編輯出版《説文》月刊。著有《古史研究》、《中國考古學史》、《山西票號史》、《古錢年號索引》、《中國社會史》、《古今貨幣》、《古器物學》、《台灣山胞由華西遷來》、《薛仁貴征東考》等。
    衛康叔: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把武庚所統治的殷朝遺民,封給康叔。定居在黃河和淇水之間的商朝故都朝歌這個地方。周公旦擔心康叔年紀大小,不足以勝任,乃作《康浩》、《酒浩》、《梓材》以示告誡,所以到了他的封國,很快就能安撫其人民,人民也非常的歡悅。後周成王拔舉康叔為周司寇,賞賜寶貴的祭器給衛國,以彰顯他的美德。
    衛青:字仲卿。漢朝時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縣)人。西漢時期著名武將,率騎兵抗擊匈奴侵擾,他曾先後七徵匈奴,屢建戰功,威震沙漠,拜為大將軍,封長平侯,是歷史上出身最低,功勞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懷來)。漢武帝派遣四路軍馬同時出擊,衛青一路,率軍萬騎,直搗龍城(匈奴祭把祖先的地方),首戰成功,深得武帝賞識。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再次進犯漢朝上谷、漁陽,漢武帝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今黃河河套地區)。衛青等人引軍北上,發動突襲,擊敗匈奴的白羊王和樓煩王,收復了秦時蒙恬所辟的河南地,在這裡設置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築了朔方城,又從關東移民10多萬到此屯田戍邊。從此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也建立起進行反擊匈奴的前沿基地。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