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百家姓氏  

    一、來源有五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于陳,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厲公的兒子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係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之陳氏。
    4、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5、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
    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複姓為漢字單姓,稱陳氏。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黃帝之後封于薊,帝堯之後封于祝,帝舜之後封于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2、郡望
    穎川郡:秦時置郡。此支陳氏,其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廣陵郡:西漢置國。此支陳氏,出自漢武帝之子劉胥之後所改陳姓後裔。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此支陳氏,出自匈奴族陳氏。
    武當郡:北魏置郡。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漢時置郡。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三、歷史典故
    太丘德望;穎水淵源。
    註釋:1、東漢太丘長陳實,他“修德清靜,百姓以安”,年八十四卒,海內赴者三萬餘人。謚號文范先生。
    2、指陳姓望出穎川。
    筆新墨奇避亂草;光遠正大鋪山中。
    註釋:1、明代國子監生、著名畫家陳洪緩的事典。陳洪緩,諸暨人,字章侯,號老蓮。書法遒逸,善畫老蓮、山水、尤工人物,與北平崔子忠齊名,有“南陳北崔”之譽。
    2、近代民主革命家陳少白(1869-1943)的事典。陳少白,又名聞紹,字夔石,廣東新會人。與孫中山同學,共創興中會香港總會。1921年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時,曾任總統府顧問。有《興中會革命史要》。
    張楚開紀元;文佳第一人。
    註釋:1、秦末陽城農民起義領袖陳勝(?-208),字涉。秦二世元年(前210),他被徵屯戌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東南),為大雨所阻,依秦法,失期當斬。遂與吳廣發動同行戌卒九百餘人揭竿起義,為我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軍連戰連捷,至陳縣(今河南淮陽),已有車六七百乘,綺千余,卒數萬人。攻下陳縣後,他被推為王,國號張楚(張大楚國之意)。
    2、唐高宗時浙江農民起義女首領陳碩真(?-653),睦州(今浙江建德)人。永徽四年(653)與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組織農民起義,參加者數以萬計,她稱文佳皇帝,以叔胤為仆射。
    同安出英豪;集美獻愛心。
    註釋:1、清末抗英傑出將領陳化成(1776-1842),字業章,號蓮峰,福建同安人。曾任金門鎮壓總兵、福建水師提督。1842年6月10日,英國艦隊進攻我國吳淞口,他乃率參將周世榮扼守西炮臺。13日,親自揮旗督戰,燃炮殺敵,擊傷英艦數艘,致辭敵不敢進。後身中彈七處,仍英勇搏鬥,直至英勇殉難。
    2、近代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1874-1961)福建同字集美村(今廈門境)人。早年在新加坡經商,1907年加入同盟會,曾以鉅資資助辛亥革命。嗣後長期從事華僑和家鄉的文化教育公益事業心。歷任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等職。
    鼎甲綿綿接武;春魁世世光宗。
    註釋:1、宋代名人陳文忠、陳文肅兄弟二人,先後皆中狀元。
    2、指明代狀元陳安、陳循、陳謹等。
    高隱獻詩,唐祖稱善;少年博學,張華惜才。
    註釋:1、五代南唐詩人陳貺,閩人,志操苦樸,不茍仕進,居廬山近四十年,苦思于詩,學者多師事之。因獻景陽宮懷古詩景帝稱善。授官固辭。
    2、指魏、晉間史學家陳壽(233-297)的事典。
    天下太平無一事;山中高臥有千年。
    註釋:五代宋初道士陳搏(?-1089)華山廟聯。陳搏,字圖南,毫州真源人。生於唐末,後唐舉進士不第,隱居華山四十年。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好讀易,其《龍圖易》,為宋代象數學之始。
    茶敬樽節退讓;康樂和係平安。
    註釋:15清代嘉慶舉人鳣(1753-1817)撰書聯。
    注述六家胸有甲;立功萬里膽包身。
    註釋:16前清舉人韓國鈞撰贈陳毅元帥聯。
    
    四、歷史名人
    陳剛:元溫州平陽人,字公潛。受業胡長孺之門,盡得其學。文宗西京,詩亦不屑六朝以下。後兩目盲,人有求其文者,猶能口授。學者稱潛齋先生。有《五經問難》、《四書通辨述》、《渾天儀説》等。
    陳摶(?-989)宋人。道人。亳州真源人,字圖南,號扶搖子。後唐長興中舉進士不第,遂絕仕途,隱居。相傳每寢處輒百餘日不起。宋太宗太平興國中兩至京師,為帝所重,賜號“希夷先生”。好讀《易》,著《無極圖》及《先天圖》,以為萬物一體,唯有超絕萬有之“一大理法”存在。其説經周敦頤、邵雍推演,實為理學發端。有《指玄篇》、《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正易心法》等。
    陳起:宋臨安錢塘人。約孝宗淳熙年間至理宗淳佑末年在世。開書肆于臨安睦親坊,其所刊稱“臨安陳道人家開雕”。世所傳宋善本,多其所刻。能詩。寶慶初刊行《江湖集》,以所收詩忤權相史彌遠被流放,《江湖集》被毀板。後續刻《江湖集》前集、後集、續集及《中興江湖集》等,南宋“江湖詩派”以此得名。有《蕓居乙稿》。
    陳天華:(1875-1905)清末湖南新化人,字星臺,又字過庭,別號思黃。光緒二十九年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寫血書抗議沙俄侵略東三省,參加拒俄義勇隊,旋回國準備起義。作《猛回頭》、《警世鐘》等書宣傳革命,影響甚大。次年與黃興、宋教仁在長沙創立華興會,策劃起義,事泄逃亡日本。光緒三十一年在東京與宋教仁創辦《二十世紀支那》雜誌,並參與組建同盟會,任《民報》撰述員。同年底受日本文部省頒布《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一事刺激,在日本大森海灣投海自殺。有《陳天華集》。
    陳天祥:(1230-1316)元趙州寧晉人,字吉甫,號緱山。中統三年,被徵為千戶。旋退居偃師南山,躬耕讀書,遂通經史。至元十一年,起家從仕郎,從軍渡江,為郢復州等處招討使經歷。十三年,興國軍騷亂,天祥權知該州軍事。解除禁令,招撫流亡,平定山寨。又止行省欲盡殺鄂州城中南人。二十一年拜監御史。次年,上疏極言右丞盧世榮姦惡,世榮遂伏誅。擢吏部郎中。二十三年,除治書侍御史,忤桑哥繫獄,遇赦得釋。元貞元年,任山東西道廉訪使。大德間遷河北河南廉訪使,遷江南行臺御史中丞,力言用兵西南之非。官至中書右丞。卒謚文忠。
    陳玉成:(1837-1862)清廣西藤縣人,原籍桂平,舊名丕成。加入太平軍。咸豐六年,與諸軍同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升成天豫、正掌率,與李秀成同為太平天國後期主要將領。擢前軍主將。八年,于三河鎮殲滅湘軍李續賓部,次年,封英王。十年,與李秀成等再破清江南大營。同治元年突圍往壽州,被叛將苗沛霖誘捕,堅貞不屈,就義于河南延津。
    陳積善:唐人。陳恪子。工畫山水,妙過於父。
    陳三元:(1904-1928)湖南益陽人。原名深源,字汀蓀、敦蓀(給母親遺書署名)。早年參加革命,1926年在益陽縣農民協會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後任益陽縣第六區區委書記。1927年馬日事變後,到華容等地從事革命活動。1928年10月被捕,在解押回益陽途中犧牲。
    陳萬里:(1891-1969)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名鵬,以字行。北京醫學專門學校畢業。二十年代陪同美國華爾納去敦煌考察。溥儀出宮後,曾參加清室善後委員會工作。後到故宮博物院,歷任設計員、研究員、主任等職。著有《陶枕》、《宋代北方民間瓷器》、《中國青瓷史略》等。又有陳萬里,亦吳縣人,為魯思之兄,生卒年不明。為南社社友。
    陳子堅:(1905-1987)江蘇銅山人。原名興霖。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十一軍二十四師政治部主任。參加南昌起義。後與組織失去聯絡,在楊虎城部任事。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員,財下出版社編輯。1979年後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
    陳子濤:(1921,一作1920-1948)廣西玉林人。字家禧。烈士。抗日時期考入桂林《廣西日報》工作。後往成都,任《華西晚報》編輯。1946年報社被國民黨當局查封後到上海,參加《文萃》週刊編輯工作。194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7月與駱何民、吳承德被捕,均遭慘殺,史稱《文萃》三烈士。
    陳天嘯:(1903-不明)廣東潮安人。號嘯廬,別署天嘯外史。畫家。工山水、花卉。精畫理,筆墨古秀。寄寓上海。曾在上海開國難繪畫展覽,所和得之資,移助東北難胞。蔡元培題詞曰:“國難方殷,全民負責。各盡所能,得寸得尺。孰雲藝術,無補時艱。觥觥義舉,矜式時賢。”著有《天嘯之畫》、《國畫存津》及上例。
    陳雲:(1905-)江蘇青浦人(今屬上海市)。原名廖陳雲。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從事工人運動,參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長征途中參加了遵義會議,會後受命赴莫斯科參加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團。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基建委主任等職。近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有《陳雲文集》。
    陳去病:(1874-1933)江蘇吳江人。早年即從事愛國活動。參加辛亥革命、討袁護法等活動。後任江蘇博物館館長,江蘇省通志館編纂委員,東南大學教授等職。著有《松林詩文集》,《正氣集》等。
    陳昌鳳:台灣台南人(原籍福建南安)人。監生。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曾聯絡友人,籲請劉永福主持大計,領導守臺。後見事不可為,幽居於家,與連璜(1878-1936)等交往酬唱。
    陳沛霖:(?-1925)廣東東莞人。字獨尊,改名秋霖,別號秋霜。南社社友。後任國民黨監察委員,與廖仲愷同車遇難。著又見1914《人籟》。
    陳學昭:(1906-1991)女。浙江海寧人。原名陳淑英,更名陳淑章,筆名陳學昭。著名作家、翻譯家。初肄業南通縣立女子師範,1923年畢業于上海愛國女校文科。同年開始發表作品。194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作協理事,浙江省文聯副主席,全國文聯委員等職。著有《倦旅》、《寸草心》、《煙霞伴侶》、《憶巴黎》、《陜北訪問記》、《春茶》、《南風的夢》、《天涯日客》、《浮沉雜憶》,譯有《阿細雅》、《伏德昂》等。
    陳獨秀:(1879-1942)安徽懷寧人(今屬安慶市)。家譜名慶同,另有名慶國,原名乾生。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早年留學日本,創辦《安徽白話報》。1918年和李大釗創辦《每週評論》,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1920年發起組織上海共産主義小組(即中國共産黨發起組)。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時被推為中央局書記,此後,至中共五大均為主要負責人。第一次國內戰爭時期,犯下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于1927年“八七”會議上被撤銷總書記職務。其後,和托洛茨基分子勾結。1929年11月被開除出黨。同年12月15日,以他為主的八十一人發表了《我們的政治意見書》。後脫離托派,亦拒絕張國燾拉攏另立“共産黨”。有《陳獨秀文存》,1949年出版《從國際形勢上觀察中國抗戰前途》,卒後他人編有《陳獨秀的最後論文》。子延年、喬年。
    陳炯明:(1878,一作1877-1933)廣東海豐人。原名陳捷,更名炯明。1907年畢業于廣東法政學堂。1909年創辦《海豐自治報》,當選廣東咨議局議員,加入同盟會。二次革命失敗後,逃亡海外,在新加坡與李烈鈞等組織中華水利促成社。參加反袁,袁死後擁護孫中山。暗中勾結北洋軍閥,企圖霸佔廣東,標榜“保境息民”、“聯省自治”,反對北伐。1922年6月,公然發動叛變,炮轟總統府,妄圖殺害孫中山。被孫中山所敗。後又多次進犯廣州,均未得逞。後蟄居香港病卒。1931年創中國致公黨。
    陳望道:(1890-1977)浙江義烏人。早年留學日本。“五四”時期從事新文化運動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曾任教于浙江第一師範。參加創立上海共産主義小組。新中國成立後任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辭海》編委會主編等職。另著有《修辭學發凡》、《文法簡論》、《陳望道文集》及譯作《社會識學大綱》等。
    陳平:西漢大臣,少時家貧,好讀書,後歸劉邦,他多次用計,使劉邦脫離逆境,轉危為安,與張良齊名,史稱“良平”。
    陳壽:西晉著名史學家,著有《三國志》,最初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明初小説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由《三國志》演變而來。
    陳祎:唐僧的俗名陳祎,他是佛教經典名著的翻譯家,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創始人,由於他的業績,使佛教有了漢字記載的經典。撰有《大唐西域記》。
    陳群:三國魏時尚書,曾建議選任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後來演變成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