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7-8 4:29:11



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快速發展經濟,這可以説馬上就能見到經濟效益;而保護資源環境可能幾年,甚至是幾十年,幾百年才能看到效益,農村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平衡這兩個效益?
  【特邀嘉賓:左停】效益不僅有近期、長期的差別,更有內部、外部的差別。根據我們的調查,如果有明確的、穩定的預期,中國農民是願意為長遠的、子孫後代的環境效益投資的,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反映的是這種價值觀。問題是由於我們産權體系的問題,農民難以對未來形成樂觀的、可信的、明確的收益預期。另一個問題是外部效益的問題,農民生産保護環境所産生的環境效益,具有外部性,即外部社會從中得益,如何讓這種外部收益內部化,是平衡有關利益的關鍵,當前中央有關補償項目反映的是這個思路。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二位老師談談農村發展中生態、經濟、社會走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特邀嘉賓:左停】農村發展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村的生態、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發生積極的改變。人們往往把經濟系統的改變作為農村發展的主要內容,但如果不考慮生態問題,發展就失去基礎;不解決社會問題,發展就失去方向;不解決文化問題,發展就失去意義;不解決政治問題,發展就失去保障。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農村發展,本質上就要求農村系統具有很高的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性。

  【曉陽32】剛才提到森林資源,草場資源等,那麼現在對森林,草場的破壞應該是很大的,應該怎麼對這方面的治理呢?
  【特邀嘉賓:左停】造成森林資源、草場資源退化的原因是生存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衝突。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從多方面來解決。從政府來講,目前在全國正在實行許多項目,如天然林保護項目、禁牧育草項目等,都有助於緩解資源的退化。但是根本來講,政府應該在環境資源的管理方式上有比較多的創新,來鼓勵農民保護環境,比如,建立一些環境補償資金。政府還應該更多的規範企業行為,過去很多的毀林事件都與一些企業的掠奪式經營有關,政府應該有一個科學的、全面的、長遠的發展觀,政府還要支持農戶轉變生産方式,使得農戶的資源利用效益有很大的提高。政府在規範市場方面也可以發揮較大的作用,比如規範人們對野生動物的貿易與消費。政府還要致力於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加強環境的執法。總之,環境治理需要全社會的參與,需要每個人的努力。
  【曉陽32】感謝老師的回答 !

  【曉陽32】現在,應用了地膜技術,地膜應該説是白色垃圾中的一種,對環境的影響應該説是很大,應該用什麼樣的措施改變這種現狀?
  【特邀嘉賓:左停】地膜確實對環境會造成長時間的影響,對這方面的問題政府和農民都缺乏足夠的重視。其實,化學品殘余的問題在中國已經變的很嚴重,有關人士已經開始思考一些循環經濟的發展問題,但如何制度化的解決,確實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高粱49】正如兩位嘉賓剛才談的,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農民在解決生活基本條件之後,才可去談發展、保護的。在時下大部分農村,農民生活中兩項最大最重要的支出是子女的教育和醫療,家庭一旦收入低,就只好孩子輟學,有病不醫。中央為農民增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種植結構調整、推廣新技術品種等,但農民在地裏增收的不如學校、醫院“增收”的。兩位嘉賓發現這問題了嗎?這問題應怎樣來解決?
  【特邀嘉賓:左停】確實農民從農業中的收入是非常有限的,而農民的剛性支出在不斷地增加,在農業內部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非常困難,必須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下考慮農民的政策問題,這就是消除城鄉壁壘,讓農民在城鎮之間自由的擇業,發揮農民的各種潛能,這樣才能公平的解決農民的收入問題。中央的一號文件除了對種糧農民提供直接補助外,另外一個方面的重大措施就是創造條件,吸納農民在城市就業。
  【高粱49】謝謝左老師!

  【高粱49】談到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這幾年我們國家可説是採取了不少措施,象山區的退耕還林。但我們發現,這些政策、措施,在好多地方並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實際情況是,在有此地區,不去退耕,這些年的撂荒地也是大量存在的,可“還林”後並沒“林”起來,嘉賓認為這裡面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中央有什麼對策嗎?
  【特邀嘉賓:左停】中國政策的決策與實施存在一些重大的缺陷,中國很大,各個地方的差異性很大,不能期望一個政策能夠適合全國各地的情況,但是中國的政策的決定以及資源的控制主要在中央,從中央到地方又存在許多行政層次,這就必然會造成政策實際的目標與實際政策的實施環境差距很大。比如説,退耕還林在一些地方可能容易成功,但在一些地方(比如西北地區)實際效果不會太好,原因就是有一些項目區域質量條件並不適合森林的生長。這樣的問題看起來是一個地理環境的問題,但實際上反映決策體系的問題,就是高度集中,缺少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真正參與。
  【高粱49】謝謝左老師!在農村,我發現,就是在適合發展林業的地方,中央的這項政策落實也不是很好。這裡面是否牽扯一個“産權”的問題,産權沒解決好,農民的積極性沒調動起來?
  【特邀嘉賓:左停】與其説是産權問題,我更覺得是一個權利問題。在林業的政策實施當中,出現很多違背農民意願的行為,或者説侵權行為。要真正實施好一個農村的政策,首先必須得到農民的支持,農民作為公民應該能夠參加到政策的決定過程中,這樣農民才會認為這樣的林業政策是為農民自己的,而不是為政府的,或者説農民種這棵樹是為他自己種的,而不是為鄉長或者縣長種的。
  【高粱49】深刻!左老師,在目前,我們的農民參加政策的決定,可説是機會等於零。你認為應採取什麼樣的形式,才能讓農民參與到政策的決定中呢?
  【特邀嘉賓:左停】不能説機會就是零。在目前的制度框架內,已經有許多的制度安排正在改善農民的參與,比如加強村委會的作用,比如加強農村人民代表的作用。在城市一些重大問題已經開始採用聽政制度,這一制度應該也在農村推開,去年出臺的幾個法律,比如《農業法》、《環境影響評價法》都在不同的方面加強了農民權益的保護和農民參與社會影響評價的立法保障。一些地方在開始嘗試鄉鎮領導的直選,這也是加強農民參與決策的一個實驗。在憲法框架下存在許多農民參與的法律空間,但具體如何促成農民的實質性參與有一個過程。
  【高粱49】看來這“過程”越短一步,我們農村的發展就越快一步。
  【東西】是啊,好多時候説種什麼,都還是官員們説得算,原來的調整産業結構也是行政命令,自己的經營權還要別人來決定,不是自己的拉!不能討價還價。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為了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加快國土綠化,發揮森林蓄水保土、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等,我們禁止濫砍濫伐森林。可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林木周圍的農村禁止濫伐林後如何發展經濟?
  【特邀嘉賓:左停】我個人並不主張極端嚴格的禁止手段。理論上講,森林資源是一個可再生的資源,合理利用不等於濫砍濫伐。森林資源是一個豐富的資源組合體,不一定非要通過砍伐才能收益,在不砍伐樹木主幹的情況,仍然有許多利用方式,在南方、北方我都看到一些比較好的可持續經營的例子, 比如雲南有許多非木材森林産品利用的例子(松脂、野生蘑菇、藥材等),在河北的易縣,我看到老百姓利用槐樹萌發強的特點,利用槐樹的枝椏專門生産之間30厘米左右的工具材,受益不少。如果農民的森林資源被禁伐用於公共環境保護目的,法理上應該給農民一定的補償或賠償,政府正在全國進行商品林、公益林分類經營的工作、並在十多個省進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嘗試,這是正確的發展方向。
  【高粱49】左老師説的這些好的成功的例子,希望我們的電視關注,能在節目中看到詳細報道。

  【中國吉祥0】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什麼關係?是否可以這樣認為:經濟越發展,環境保護越好。
  【特邀嘉賓:靳樂山】經濟越發展,人們對環境所提供的環境服務需求就越大,這時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就會有提高。大家環境意識都提高了,環境的質量標準和環保執法力度就會得到提高,按照世界銀行對100多個國家發展經驗的總結,許多國家在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時,經濟越發展,環境污染越厲害;但當超過這種收入水平時,經濟越發展,環境質量反而越來越提高。這就是學術上所説的“庫茲涅茲曲線”,當然這一拐點,對不同的污染物在不同的國家會有所不同。我們國家人均GDP已經達到1000美元,應該比較接近這個拐點了。也就是説,我們經濟的發展水平已經到了可以在發展經濟的時候不嚴重的破壞環境,在這一歷史條件下,媒體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可以促進這一經驗規律的實現,或者説促進這一拐點早點到來。
  【中國吉祥0】媒體與經濟部門一起促進環保事業的發展,看來媒體責任重大啊!


責編:詩曼

 共8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