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電視文化比較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兩位老師,國外的電視在節日期間的節目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高正奎】外國人過節是不是也喜歡看電視呀! 【特邀嘉賓:王寧】當然有很多獨特之處,比如説聖誕節一般是歡樂祥和的節目居多,國慶節則是弘揚民族自尊心的節目居多,和中國相似,一些公眾假日,國外電視節目報道的就比較少。我自己就有過這樣的經歷:我1987年聖誕節是在香港度過的,當時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還沒有回歸祖國。因此,西方文化的色彩非常濃。1990年的聖誕節 我是在荷蘭度過的,我記得早在聖誕節兩個月前,大街上就逐漸帶有了節日的氣氛,這種氣氛一直延續到元旦後,而1996年聖誕節,我是在澳大利亞度過的,當時我感覺到聖誕節的氣氛就不如歐洲聖誕節的氣氛。比較我在國外度過的三個聖誕節,如果單從大街上的氣氛來看是有着差異的,但反映在電視節目中差異就不是很大了。而到了春節,除了當時的香港還有些節日氣氛,另外兩個城市機會沒有任何節日的氣氛,只是偶爾聽到稀稀落落的鞭炮聲。現在則不同了,去年12月我再次出訪澳大利亞,幾乎每天去唐人街吃飯,儘管離春節還有一個半月,但已經隱隱約約的感覺到節日即將來臨的氣氛。 【特邀嘉賓:羅選民】外國人過節的方式與我們不同,比如聖誕節、新年,他們或在家中度過,或出外旅游,或者到教堂裏唱聖歌,晚會節目很少。但他們的國慶節不一樣,所有的演出團體都集中在像波士頓、費城、紐約等城市,舉行大型的演出。在中國,凡是大一點的節日都有相應的節日晚會,這可能就是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表現。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王寧老師,作為比較文學方面的專家,您國際間往返、學術交流的時間很多,請問您對國外的電視文化有何評價? 【特邀嘉賓:王寧】當然,國外的電視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也決不都是精品。有些節目的文化含量還不如中國的電視節目,但是從一分為二的角度來看,西方的電視節目確實有些精品。比如,在2000年我在加拿大和美國住了一段時間,我每週都收看《二十世紀回眸》這個節目,從上面獲取了大量關於歷史文化名人和領袖人物的一些軼事和他們的風範,確實使我受益匪淺。但是,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西方的電視節目水平良莠不齊,俗得非常俗,精的也非常精,恐怕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他們缺乏必要的電視批判,而這一點我們中國的電視人則做到了。
【2003年的幸運小羊兒】羅老師,您認為國外電視文化和國內電視文化最大的不同是什麼?他們有什麼樣的電視製作理念? 【特邀嘉賓:羅選民】我覺得西方的電視文化和中國的電視文化有很大的趨同,一些大眾的節目,基本上都是以幽默、開心做為一種基調來做的。西方的電視節目更注重經濟利益,在國外你很難看到一些好的片子,有些節目你是必需付錢才能看到的,如拳擊賽。但在中國,中央五套和浙江臺都無償的播放,中國的片子更注重為大眾服務的,更注重教育性。中國的電視有更多的使命感,西方的片子有更多的幽默感。針對不同的電視觀眾,可能他們的感受不一樣,但總的説來我覺得中國的電視片顯得厚重一些。
【高正奎】在港澳台地方,過節時是不是向祖國大陸的人們一樣,喜歡坐在電視前看節目? 【特邀嘉賓:王寧】是的,但是和我們目前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大型春節聯歡晚會這樣一種形式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因為那裏的電視生産體制和我們有很大差別,各電視臺給人們提供眾多的選擇,使各個不同層次的電視觀眾可以在眾多的電視節目中挑選到可為自己所欣賞的節目。但就總體水平而言,我認為港臺的電視節目不如大陸電視節目的文化品位和信息量。
【2003年的幸運小羊兒】我們的傳統節日是否也被海外朋友關注了?在我們的節日中他們是否也會有人來參與,就像我們也過聖誕節一樣? 【特邀嘉賓:王寧】是的,可惜就目前的CCTV在海外的受眾中接受狀況而言,並不十分理想。可以説,我們在海外除了能夠收看到中央四套節目的新聞以外,很少再能看到別的節目。有時我的外國朋友也問我如何才能收到中國的電視節目,我就告訴他們最好去買一個小型地面衛星接收器。我想在當今這個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的互動和相互滲透已經不是單極的,而是多極的,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目前的情況是,我中有很多你,但你中有很少的我,這種情況有待於未來的根本改變。到那時,我想肯定會有很多海外朋友關注我們的傳統節日,並來參與我們的電視互動。
【小談30分】羅老師講到,國外的節日電視更注重幽默、娛樂,是不是我們中國人缺乏幽默感,往往搞一些大而空的東西,而少了親切感? 【特邀嘉賓:羅選民】我覺得我們的節目確實有一些大而空的東西,但這不能説我們中國人缺乏幽默感,港臺的電視節目就很幽默,幽默是電視中很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方面。
【小談30分】王寧老師,我認為歐洲人和美國人有不同的民族精神,在節日期間,他們的民族特色是如何體現的? 【特邀嘉賓:王寧】確實如此。歐洲的民族文化色彩非常濃厚,因為他們有着悠久的民族歷史和文明,因此他們特別注重保護和弘揚本民族的精神。而美國則不同,它是一個多元文化融為一體的“混雜”的民族國家。因此,如果我們誰要給美利堅民族下個定義,這是很難的。按照美國的後殖民主義理論家霍米巴巴的描述,民族實際上是一種人為造成的“敘述”,它帶有很大的“建構”色彩。我曾經在上美國文學課的時候做過這樣的概括,我以美國浪漫主義詩人惠特曼的《草葉集》為例,説明美利堅民族的精神:一往無前,自我為中心,崇尚個體精神,具有大無畏的挑戰性和侵略性,認為自己就是宇宙的化身。而歐洲各民族就相對比較保守,在很大程度上顯得相對封閉。在歐洲移民多年的中國人都很難進入他們的社交圈,更何況進入他們的主流文化。具體體現在節日的氣氛中,這種特色也是比較明顯的。所以,我們不能籠統的説西方文化和西方民族,這裡面有着具體的民族差異。
責編:張文娟 邢立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