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5.cctv.com/gate/big5/www.cctv.cn/uploadimages2/200622217036.jpg)
歌曲與戲曲在春晚中的比例合理嗎?
【siemens8008】今晚的主題是春晚中歌曲與戲曲的輕與重,兩位嘉賓認為當前的歌曲與戲曲的輕與重比例合理嗎?
【特邀嘉賓:張關正】因為今年的春晚我是想很好的欣賞,但是沒有能夠踏踏實實的看完,因為一邊看一邊不斷的有拜年的電話,一邊接電話,一邊想看,結果呢就沒能夠看得很全,所以對整個節目的整體印象不是很深,但是因為我是搞戲曲的,所以我就説説對唯一的一個戲曲節目——《新五女拜壽》的看法。單説這個節目,能把這麼好幾個最有代表性的戲曲劇種融匯在一個節目裏,以小品的形式串聯在一起,還是挺不錯的。因為有這麼多的名家,要感謝這個節目的編導者,但是作為四個多鐘頭的一台晚會,只有這樣一個戲曲節目,我覺得少了點,可能有的同志會説,十一頻道有專門一台戲曲晚會,願意看戲曲的可以去看那臺晚會嘛,我覺得不應該這麼説,我無意去拉扯別的藝術門類,因為春節晚會除了綜合的,還有一台音樂舞蹈晚會,照此邏輯,願意看音樂舞蹈的,可以去看音樂舞蹈,綜合晚會就剩下語言類節目,我認為專題晚會是無法替代綜合晚會的。所以,晚會的編導者還是應該考慮到為數不少的喜愛戲曲藝術的觀眾,哪怕這些觀眾數量比不上歌舞音樂的觀眾,何況中國已經逐步進入了老年人的社會,戲曲藝術確實年輕的觀眾少於老年觀眾,那麼為了更多的老年人,我想在這臺春晚中戲曲節目的比重是不是還應該再豐富一點?
【特邀嘉賓:陳志音】我一開始就在回答網友的問題,可能總的一些看法還沒有來得及説。作為一個音樂評論人和音樂新聞人,我當然更關注晚會的音樂節目,這是從晚會開始之前的宣傳就已經説了,是大幅度的降低比例。我倒沒覺得難受,少而精也好。總的來説,編導在音樂節目上還是費了很多的心思,也有很多好點子,比如説,把吳雁澤、戴玉強、阿寶放在一起唱一首歌很有吸引力,我真是很想看看他們三個人在一起唱是什麼感覺。看完以後,覺得他們三個人都是聲樂不同領域的尖子,但是,吳雁澤把他定位為民族聲樂沒有太多的説服力,他實際上是美聲和民族結合的非常好的,不是有嚴格區別的。那麼,比較突出的就是阿寶了,他在舞臺上的綜合表演能力很強,也有個性魅力,但是,我個人認為在他們三個人一起唱這首歌的時候,阿寶的作用就是一個“色彩”,起到的基本上是和聲的功能,他沒有完整的演繹這首歌曲,他對詮釋歌曲本身的意義有多少,當然“太陽”是很亮的,令人印象深刻。三個人沒有平分秋色挺好,輕重、濃淡、深淺、明暗還是很眩目的。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兩位嘉賓不僅是專家,而且還是春晚的忠實觀眾,首先請兩位嘉賓談談,你們對春晚的總體印象如何?
【特邀嘉賓:張關正】看春晚也是我每年過除夕最重要的一個節目,也許是我曾經參加過這一類節目的創作,知道創作的甘苦,無意之中就多了一份寬容和理解。但是,廣大觀眾對春晚的希望值之高,我是完全理解的,因為終究一年就這麼一次。今年的春晚,我覺得還可以,因為回想過去20幾年的春晚,也不是所有的節目都那麼精彩和經典,只不過有的晚會留下的經典更突出一點、更多一點,有的年少了一點,但每一次總能給我們留下一些難以忘懷的節目。最近中央電視臺應廣大觀眾的要求重播了很多歷年春晚的優秀節目,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我説句心裏話:過去的節目確實很精彩,但是什麼都怕比,要是把每年的節目放在一起來播,就可以看出節目的總體質量(包括劇本、立意、導演的手法、演員的表演、燈光舞美乃至觀眾的組織)還是在不斷的發展、不斷的進步,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總的趨勢,我想春晚早就辦不下去了,我這樣説不代表所有的節目都這麼精彩,確實有些節目有點水,但是總的來看還是給我們全國人民帶來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今年舞蹈《俏夕陽》,一些小品節目,趙本山、宋丹丹,還是讓觀眾們捧腹大笑,這就不錯了。
另一方面,我總覺得春節晚會應該是這一年文藝創作的一個優秀作品的大集錦,完全為春晚創作的節目如果沒有原來的基礎,很難一炮打響。所以要搞好春晚,不僅在這臺晚會的創作,而在於整個文藝創作的繁榮,我印象中過去的春晚中的一些經典節目有許多都是在春晚以前已經在一小部分觀眾內得到了認可,通過春晚的高水平的包裝、整理、加工,包括演員陣容的強強聯合,使一些基礎不錯的節目得到了昇華,在春晚中一炮打響,成了經典。所以,春晚已經成了優秀文藝節目的加工提煉的一個最好的機會,我們還是應該把希望寄託於整個文藝創作的繁榮。
【特邀嘉賓:陳志音】 可以説,我是央視春晚的忠實觀眾,只能説每年滿意的程度有不同,但一定是要看的,可能內在的需求更多的來自於希望聽到新的好的歌曲,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寫好一首歌曲並不比寫好一部大戲容易,所以今年還是沒有聽到更多的新歌好歌,總體印象就是主打新編老歌。因為編導組有意識的縮減音樂類的節目,所以我是有思想準備的。事實上,比例也是下降的。但是,我倒以為寧缺毋濫,以往那些一首接一首的歌我覺得也是一種浪費,浪費時間、浪費空間。總體印象舞蹈類的節目越來越重了,因為我本人雖然學音樂,但是特別喜歡舞蹈,所以看得很高興,獲得歌舞類一等獎的《俏夕陽》真得不錯,但是,開始的宣傳我不能贊同,什麼“《俏夕陽》可以帶來《千手觀音》一般的效果和震撼”,根本沒有可比性,兩回事兒,《千手觀音》是高度藝術化的舞蹈,它的創作成分很高,非常美,有藝術意境的美,它是讓人的心安靜下來的藝術精品,而《俏夕陽》基本上是照搬原生態,它的美是民間的、粗獷的,表現民情土風,火辣辣的,它是讓人手舞足蹈,跳起來的舞蹈,跳起來的民間舞蹈。兩者的舞蹈風格、語言意境都不同,帶給人的享受也不同。不好意思,我常常用美食形容藝術,這好比一個是佛跳墻,一個是熬小魚,味道都很好,但不是一個意思,嘗了吧!
【冒氣泡兒】張老師,您認為戲曲節目在春晚中的創新空間大嗎?已經是國粹了,還需要創新嗎?
【崔磊】我覺得不僅春晚的戲曲節目需要創新,戲曲本身也在創新,有許多新編歷史京劇就是創新的典範,比如《曹操與楊修》,《膏藥章》,《宰相劉羅鍋》,京藏合演的《文成公主》等等,在劇本的結構,唱念做打等等方面都在出新,其實戲曲一直是創新着走向今天的!
【特邀嘉賓:張關正】我非常同意“崔磊”網友的看法。京劇雖然稱為國粹藝術,不代表它可以就此止步不前了,它和任何事物一樣,不創新就沒有生命力,近200年的京劇發展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一代代藝術家不斷創新的歷史,他們忠實於對傳統的繼承,但是他們又從不滿足於對傳統的繼承。所以,才能出現這麼多的流派,出現這麼多新的優秀的劇目,出現這麼多的新的表演程式與手段,這與戲曲節目在春晚中有多大的創新空間,我想和戲曲藝術的整體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只不過晚會的創作和一個劇目的創作着眼點不同而已,道理是一樣的。不知我的回答,冒氣泡兒朋友同意嗎?